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学术动态  
延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年01月06日  

 

       发文字号:延大党发〔2006〕1号   发文单位:党办   发文时间:2006年1月1日


    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建设“地方性、综合性、有特色、教学型”大学的进程中,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切实把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西部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综合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创新体系,全面实施我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1]4号、[2005]1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几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发挥我校多年来办学积淀的丰富人文底蕴和优势,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身为公,学以致用,以较好的本科教学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本科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及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充分认识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建立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和教学工作联系制度。要从提高高校领导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加强并执行学校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院(系、部、中心)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教学质量工作责任制,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各级党政一把手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教学工作联系制度,逐步加强校级领导与各学院,学院(系、部、中心)领导与教研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联系与沟通,分层落实,加强管理。

3.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要专题研讨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定期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听课制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4.健全、规范和完善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在更广泛的基础上依靠专家、学者办学,要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学校教学委员会在重大教学决策、教学规划、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咨询、决策、指导和监督作用。

5.学校应多渠道筹措教学经费,增加对教学的投入,确保教学经费达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2006年起,每年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四项经费不得低于25%,以保障本专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等基本教学经费足额到位。

6.在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维持需要的基础上,要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要投入足额经费以保障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学校特色专业,保证新办专业的健康发展;要投入足额经费保障三级精品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

    7.要努力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以尽快改变因经费不足而影响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强化教学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强调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要增加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教学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

9.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校各学院、系(部、中心)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务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达到50%左右,从事教务管理的人员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制定并实施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计划,重视和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10.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模式,逐步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使学院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责权利关系。要加强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建设,要逐步给学院选配一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构建高效、有序、快捷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学院一级教学管理工作。

11.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凡我校在编在岗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必修课程。当年未按规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年度履职考核不合格。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12.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岗位的职责以及相应的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岗位津贴的必要条件。继续完善和实施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优秀青年教师奖等一系列奖励办法。建立相关教学约束机制,实施我校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试行教师教学效果末位警示制度等。

13.完善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构建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专家评教、教师评教、管理人员评教,试行开展网上评教。加强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力量,加快督导组成员的年轻化,推行教学工作信息员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环节、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反馈、监督,构建并完善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4.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师,年度岗位考核为不合格。凡晋升职称或申报奖项的教师,须经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估和量化考评,综合考核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当年没有资格参加晋升职称或申报相关奖项。

15.加强教务处科室建设工作。成立教学质量科,全面启动教学质量与监控系统,并将之列入常规工作,形成以管理促教学,以教学保质量的良性机制。成立教室管理科,充分调度和利用教学资源,维护教学设施,创造良好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良性运行。

16.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加速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推行新一轮学分制实施方案为契机,逐步完善学分制学生选课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资源和工作业绩动态管理系统,使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形成亮点和特色。

17.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充分保障学生权利。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吸纳优秀生源报考我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辅修、转专业等学籍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和实施 “导师制”,建立并落实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担任本科生教学助教制度,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就业提供较好的服务与指导,保证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8.强化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后勤管理部门要深刻认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牢固树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观念,增强顾全大局、快速反应的能力,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三、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重在师资。按照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工作。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教师数量和超前培养、储备。缺编单位未经学校允许原则上不准教师承担校外教学工作。

20.重视教风师德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培养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和育人精神。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去,兼职工作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每个教师必须将上好每节课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依法治教,注重开展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要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态度严谨、高度敬业的教师队伍。

21.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制度,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引进国内优秀人才,充实教学一线。重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聘请本地区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加本校教学工作。

2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十一五”期间,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主线,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校现有本科专业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既要重视新专业的申报、建设和发展,也要重视巩固、调整和发展已有雄厚基础的传统专业,扶持优势,铸就品牌,形成特色。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力争5年内建成2至3个省级名牌专业和一批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以名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文、理、工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不同专业的交叉培养。要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巩固现有的专业发展空间,突出教师教育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和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重视医学类新专业的增设工作,扩大我校发展空间,逐步推行按照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工作。

23.强化新增专业建设,培育新型学科。要加大对新增专业在实验、图书、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投入,重点扶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齐抓共建,尽快使新增专业步入正规发展。要打破学院壁垒,挖掘全校师资潜力,建构以新增专业学科为核心的新型学科发展体系,保障新专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4.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不断完善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个性特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使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切实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25.构建规范、完整、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校各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标准,部分达到优秀课程标准。要将课程建设列为学校建设的重点,精心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在“十一五”期间,全校力争使50门主干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有6至8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并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进一步完善课程负责人及教研室制度,切实发挥课程负责人和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6.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全面修订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将学科前沿知识与基础理论有机结合,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构建。要大力支持我校教师参加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同时,制订教材建设、发展和引进规划,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引进和选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教材,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7.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加大教育创新力度。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要加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稳步推进教学手段改革。5年内我校必修课“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5%,并逐步推行网上课程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进行开放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使我校“双语教学”取得新进展。各个学院要创造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生满意在课堂”。

28.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进程。大力推进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灵活、有效地选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通过立项等机制,投入一定的经费,积极开展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的研究工作。除组织国家级、省级教改教研立项外,还将加大校级教改、教研的立项与资助,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使之较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并使这项制度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切实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

29.深入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按照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要求,着力于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完善关于外语教学和管理的制度建设,试行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实行更为灵活的修读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模式,建立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外语水平测评体系,努力提高我校外语教学水平和效果。

30.采取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学生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1.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

32.抓好实验教学环节,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以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依据,规范实验室管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占整个实验内容的30%以上;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实验科学的规律;改进实验手段,增加和扩大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范围;完善并落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拓展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空间;制订各专业实验课程教材规划,并编写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课程教材;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主阵地。

33.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对学科覆盖面广、学生收益面大的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根据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形成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各专业实验平台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避免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配置。

34.加强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工作,进一步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继续加强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性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并正式挂牌,在现有45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20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实习、见习的正常进行。

35.继续抓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写作过程、评审、答辩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指导,形成崇尚学术的氛围和品位,养成学生严谨、规范、科学、创新的学术精神。

36.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各类才艺技能竞赛活动。要加大投入,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能力竞赛,力争今后几年我校在大学生 “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高层次大赛中均有出色表现。

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7.加强学风考风建设。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学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术品行。要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勤制度,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杜绝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8.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我校已被教育部列入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要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发挥我校的传统优势,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丰富面向全校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邀请知名专家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措施,陶冶性情,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以省部共建为契机,扎实推进迎评促建工作,促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9. 2007年,我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扎实推进迎评促建工作,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贵在落实”的指导方针,按照学校制定的评建工作总方案和各阶段计划,加快教学和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建设,落实学校迎评促建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尤其要加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办学特色等软件方面的建设,确保实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的标准,从而推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

40.省部共建为我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合作办学,吸取共建院校地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校师生员工要主动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建设,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共谋发展。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努力工作,使我校本科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

 

 

上一条:关于印发《延安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的通知
下一条:延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闭窗口

杨家岭校区:中国·陕西·延安市圣地路580号
新城校区:中国·陕西·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
邮编:716000  E-Mail:ydxb@yau.edu.cn
电话:86-0911-2650002   86-0911-2650666
传真:86-0911-2650004  陕ICP备05011013号-1

微博平台
微博平台
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