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敏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延安大学毕业的小伙奚祥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做一名真正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这节课上课的地点有点特殊,在与延安万里之遥的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宾达乡小学。
“我记得那天是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刚一进教室,孩子们就热烈地鼓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根本没有想到……”奚祥涛有些喜出望外,“我根本没顾上紧张,就被西藏孩子的热情给淹没了……”
奚祥涛是延安大学选派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藏志愿者之一。2014年,延安大学共选派了17名优秀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其中9人选择支援西藏。这9个人就组成了全省高校援藏人数最多的一个志愿者团体,同时也是延安大学首个支援西藏的大学生志愿者团体。
2014年7月从延安奔赴西藏的9名大学生志愿者,即将完成一年的服务任务。今年3月,已经有7人递交了续签申请表,选择延期,其中6人表示会考虑长期留下来,“踏踏实实为西藏做些事”。
“现在孩子们跟我特别亲密,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奚祥涛开心地说,“一年时间太短,我又续签了一年,而且可能还会留下来,我不希望只当一个过客。”
我能适应
也许,对年轻人来说,到西藏,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男孩子嘛,就应该多出去看看,父母很开明,没有阻拦。来西藏,这一直是我的梦想。”奚祥涛说,父母的态度让他的西藏之行更加坚定。
但不是所有志愿者都能像奚祥涛一样,被家人理解和支持。
段云青201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电系,被分配在昌都地区左贡县中学带数学课。为了这次西藏之行,他放弃了一份在天津待遇优厚的工作。“所有人都不理解,还有人觉得我疯了。有什么不可理解?工作可以再找,可是支援西藏错过这一次,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种想法父母当然不会同意,段云青只好自己做主,先斩后奏,偷偷到了西藏才给父母打电话。
大多数志愿者起初选择来西藏时,家人都打起了“反对牌”,原因只有一个,“太苦了”。
在西藏,年轻人要适应身份的转换,要远离家人与舒适的生活。全新的环境、稀薄的空气、酥油茶和青稞的味道,一处处陌生生活的细微,都会带来难以预想的艰苦。
在昌都市江达县小学支教的彭阳觉得,最难熬的就是西藏的冬天。一到11月份宿舍楼就停水,用水要下楼到外面去接;因为当地的发电厂年代太久,冬天几乎天天停电,电暖气用不了,取暖只能生炉子。“我还好,本身学体育的体质不错。同来的其他志愿者有的被冻伤了脚,有的一个冬天都在生病吃药。”
在日喀则市农牧局的李雅娇,一年必须有4个月时间蹲点驻村。驻村期间要住在当地民居改建的宿舍里,“每天晚上被老鼠吵醒,还看到它们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一到春天,虫子特别多,有时会钻进衣服里。湿冷的天气让李雅娇驻村第一天腿上就长起许多红疙瘩。
在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阿里地区,李洋一面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一面还得安慰家人。“刚来的时候家里几乎天天打电话,他们一直问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其实当时的确挺难受的,但我说什么都好,后来他们才渐渐不再过问了”。
“这点困难,我能适应。”李洋笑着说。
我能适应——这也是初到西藏的志愿者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融为一体
生活上的不习惯,可以渐渐磨合,更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到西藏能做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远比想象做得更多。
彭阳所在的昌都市江达县小学,都是藏族学生,汉语基础非常差,上数学课因为不认识汉字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每个周六、周日,彭阳都会腾出2小时来给学生教汉字。看到寄宿的学生平时伙食不好,他利用周末亲自动手在宿舍里炸麻花、炸油糕给孩子们解馋;了解到班里的学生缺衣服穿,他在微信圈和QQ群里发起募捐活动,利用亲朋好友的宣传,共为当地孩子募得12袋爱心衣物。
服务于阿里地区地震局的志愿者汪明波,负责当地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这边的地震比较多,而当地人的防震知识又非常缺乏,尤其是民居结构极不稳定,一旦遇上较大地震,一家人很容易就被‘包了饺子’。”工作之余,汪明波主动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当地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防震知识宣传,希望能为民众减少损失,营造安全感。
李雅娇驻扎的日喀则市定结县郭加乡切村,村里大多是藏族农牧民,靠着同事的翻译,李雅娇在当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就是把现行的惠农政策及时传达下去,然后把农牧民最迫切的需要反馈回来。”近一年的志愿工作让她越来越有了存在感,“能真切感受最基层的生活状态,并且能通过驻村专项资金帮助他们,让我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李洋,在共青团阿里地区委员会,为当地义务培训了第一批专业级的篮球裁判;并协助当地团委组织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巡展、阿里地区青年讲坛等活动。
从此牵挂
“在西藏这一年,我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是收获了一份爱情。正因如此,这里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踏实。”毕业于延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王静,目前服务于山南地区贡嘎县发改委,她已经明确表示会扎根西藏。与她相恋的男友也是西部计划的援藏志愿者,他们会一起留下来。
与她重名的另一个志愿者王静,被分到了昌都地区芒康县县中学。
“西藏的支教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在芒康县支教的王静说,“我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教育和帮助这里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在善良淳朴的同时,能多学一些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3月,她毅然选择了续签。她说,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她也收获了许多感动,更重要的是西藏之行让她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有那么一个地方,那么一群人让她时刻牵挂。
“没见过高楼大厦、没吃过海鲜大餐、没穿过高档名牌,但孩子们纯净、自然、天真无邪。”志愿者程辉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看到了西藏最蓝的天,也看到了世间最美的笑。今年8月,他就会结束自己的西藏生活,“但我会永远牵挂这里。”
褪去了学生气息,开始了新的生活,不管是离开的,还是最终留下的,9名志愿者都把西藏铭刻在自己的内心里。今年5月,延安大学新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像他们一样,不断在西藏发现自我,发现全新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