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二级学院,前身是诞生于抗日烽火岁月中的鲁迅艺术学院,是我校1958年恢复重建时最早设立的三个系科之一。多年来,学院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培养人才”的方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为目标,紧牵学科建设牛鼻子,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深化学院文化内涵,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到今天,已经是拥有国家级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学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包括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等在内的2万余名各类毕业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大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上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为师者”的职业要求和历史责任。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书”与“育人”是同步的,教师必须为学生负责。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师德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教风”与“校风、学风”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更不可能有良好的“校风”。
二、认真明确加强师德建设的目标
师德,即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高更多的责任。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必须以“三高一正”为目标导向。
(一)德高的师品。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艰辛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以强烈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基础的。教师必须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要乐于奉献,不断探索,勇于进取。
(二)学高的师智。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还不能是死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具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意识与能力。
(三)技高的师能。教学是一门艺术,让教学艺术高超,教师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施教技能与方式,使教学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身正的师表。“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与人格的力量,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准确研判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回顾文学院加强师德建设的历程,教师队伍的素质绝大部分是好的,是令人满意的。但受市场经济、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也曾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正视,大力解决”的态度和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这些问题,过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别教职工敬业精神缺乏,教学方面精力投入不足。过去,个别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仅仅看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在思想上正确确立“教书育人”的态度与信念。由此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不能履行好教学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教学投入精力少、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不足、整合力不强。
(二)少部分教职工单纯传授知识,育人意识淡薄。教育的职能,包含培养人格、开发智力和传授知识三个方面。但过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科目知识,因此把自己的工作范围仅限于课堂、满足于教学,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闻之不多、问之不够,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师表作用欠缺。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包含着道德素养,而且还包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等。因此,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对教师在道德信念上的要求也就更高、更全面,在道德行为上需要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和更鲜明的示范性。以前,有的年轻教师着装不够得体,上课吸烟、接打电话,有的对学生缺少仁爱精神,动辄训斥等。
对以上问题,我们及时归纳总结,经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社会转型期,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因此所受影响更加深刻。高校教师思想敏锐,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个别教师耐不住寂寞平淡,理想目标现实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淡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问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到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被淡化、弱化。
(三)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过去,师德建设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师德考核中存在量化不到位的问题,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学科建设带头人评选中主要注重科研、学历等可见因素,对政治素质、师德“看得不够”。这种导向性的偏差一定程度造成了教师重业务、轻思想政治的倾向。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五个坚持”
师德建设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易事业,面对师德建设“三高一正”的目标追求,面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延安大学历届领导班子一贯以“五个坚持”为抓手、为阵地,在加强学院师德建设上“狠拼三劲”——狠拼燕子垒窝的恒劲、狠拼蚂蚁啃骨的韧劲、狠拼老牛爬坡的拼尽,坚持不懈抓师德,攻坚克难抓师德,使师德建设有的放矢、善做善成。
(一)坚持“以学术活动为载体、以路遥精神为感召抓师德建设”。学术研究是促进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没有相当数量的学术研究教师、没有相当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没有“学高的师智”,培养人才也就拿不出有营养的“好料”。为此,学院大力推进以延安文艺研究、路遥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陕北方言研究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使“学高的师智”看得到、够得着。近几年,学院先后主办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研讨会、“寻找一种失落的视野:柳青传统与人民文艺再解读”学术研讨会、《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中国抗战摄影展,参与协办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学术研究会议,先后主办承办15次延安大学纪念路遥系列学术研究会、报告会。
作为延安大学的著名校友,路遥及其作品深深影响着延大人的精神世界。“像牛一样耕耘,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精神的核心内涵,用“路遥精神”化人、育人是我们提高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师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个不能丢的“传家宝”,是我们实现教职工“德高的师品”目标的重要抓手。
2007年,文学院梁向阳教授主持建成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策划举办了“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目前文学院已建成以梁向阳教授(厚夫)为核心的路遥研究团队,该团队先后合作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路遥纪念集》《路遥再解读》等路遥研究资料集;2015年,梁向阳教授撰写的《路遥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后受到国内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好评,《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文学报》《文艺争鸣》《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刊出关于此书的十几篇专业书评。目前,该书已发行6.8万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书播出,在《天津日报》等报刊连载或选载,荣获“2015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国内多家权威图书排行榜,入围2015年“中国好书”初选名单。
(二)坚持“在‘请进来’与‘走出去’中抓师德建设”。“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照镜子、看别人,做到学院以兄弟院校为镜,教师以专家、学者为镜。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邀请在相关领域内有研究、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学院搞座谈、开讲座,一方面诚恳地弯下身、低下头到做得好的兄弟院校去取经学习。
仅2014年、2015年两年时间,我院就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圣元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王克明、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原副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肖云儒教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著名作家吴克敬、邢向东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常务副院长李一鸣教授、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陕西省档案局局长王建领等30多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授课。2014年至2015年,学院先后派出惠雁冰、郭小良、霍建波、孟万春、王雷等24名教职工赴外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鼓励促进学院教职工向同行学习;2015年,院长梁向阳随组织赴美多所高校考察学习;2016年,院党委书记吕达随组织赴美多所高校考察学习。2014年至2015年,学院先后组织骨干成员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先后多次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三)坚持“在抓教学、抓青年教师中抓师德建设”。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弱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是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健全的师德不仅要求教职工“德高”“学高”,还必须“技高”。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青年教师越来越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的优点是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普遍较强,朝气蓬勃,如何引导、帮助青年教师将所具优点发挥到提高教学技能上来,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重大命题。
为此,我们主要做好做实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好每年度的“师生赛教”活动,达到“青年教师互比,青年教师指导师范生互比”的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师生赛教”活动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学习教学本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二是用心用力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针对以往“单一导师(青年教师只有一个导师)、青年教师同导师搭配不准、导师指导积极性不够强、青年教师学习热情不够高”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轮换导师制”“成立导师组”“综合考虑性别、性格、研究方向搭配师徒”“建立导师指导业绩、青年教师学习成绩同表彰奖励、晋级评聘相挂钩机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四)坚持“在抓党建中抓党员教职工师德建设”。抓师德建设,不能不抓“党员教职工”这个牛鼻子。目前我院52名教职工中,党员教职工36名,占教职工总数的64%。抓师德建设抓住、抓好了这69%,使这个群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抓住了师德建设最大、最易抓、最能抓出效果的部分。
抓党的建设是永不停息、永不放缓的节奏。一直来,延安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章、党规从严要求教职工党员,坚持把“抓党建”同“抓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多次被延安大学党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与抓发展,犹如车之两轮,只有相辅相成、同向同力,才能最大发挥效能,推动各方面工作健康发展。我们坚决克服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坚持围绕工作中心来思考谋划党建工作,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到学院工作大局中去推动、去发展,坚持在抓党建中抓党员教职工师德建设。
坚持在抓党建中抓党员教职工师德建设,就是要发挥党员教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发挥党员教职工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教职工拥有“身正的师表”,既成为合格党员、又成为师德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党委坚持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同提高党员教职工教书育人使命感相结合;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作为改进党员教职工思想作风和学风教风的重要契机;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刻剖析、认真整改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党章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
(五)坚持“在抓师生活动中抓师德建设”。我们坚持在抓师生活动中抓师德建设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1.让老师走近学生。学生活动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学生活动,不应只有学生。我们让学生享有更大的自主权、独立权的同时,也注意加强老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注意使老师适度参与到活动中去,使老师成为学生在开展活动遇到困难时的高级参谋、给力后援和知心朋友。在学院开展的“学生党建进宿舍”“三字比赛”“党员先锋岗欢送毕业生”等系列活动中,始终注重让老师走近广大学生,使老师在同学生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爱学生、育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2.将学生推向老师。青春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困惑与困难需要老师及时、到位的关心与指导。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使学生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必须给老师创造满足学生需求的条件与空间。为此,学院于2014年起设立了“教授接待日”活动,接待日每周安排2次,每次安排1至2名副教授以上教职工为学生指导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惑与困难。
3.把教师拢在一起。为促进教职工互相了解学习、增强教职工队伍凝聚力、培养广大教职工牢固的集体意识,学院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使集体文体活动发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化人、育人效果。近些年来,学院坚持每年组织教职工开展拔河比赛、扭秧歌比赛、观看优秀剧目等集体文体活动。
4.使师生欢聚一堂。家和万事兴。学院历来重视新生开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元旦迎新年晚会等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注重营造有利于增强上下团结、促进师生融洽的和谐氛围。
五、加强师德建设采取的两大狠招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扎实做好“五个坚持”的同时,及时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促使师德建设有效发挥了“正己育人”的作用。这些措施,归纳起来讲有两类,一是“造氛围”,二是“立规矩”。
(一)认真组织开展“学主义、学思想、学理论、学讲话、学先进”五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一是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采取学习班、座谈会、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激发他们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校对个人理想定位,发扬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二是在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中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大力表彰在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二)建章立制推动教学、科研、思教一肩挑,使师德建设、考评有规可循、有矩可依。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为切实加强我院教职工师德建设,特于2013年12月研究制定了《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职工师德考核方案及考核办法》。在教师岗位管理中,我们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硬性要求,规定教师除承担必须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同时兼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师德表现同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挂钩,作为其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六、加强师德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五个坚持”狠劲抓,“三高一正”育英才。2010年,学院获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一级学科招生;2013年,学院获准“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大建设项目”立项;2014年,延安大学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目前,我院《当代文学》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
据统计:学院教师自2009年以来,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获准4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梁先阳教授先后荣获陕西省柳青文学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梁向阳教授、惠雁冰教授先后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梁向阳教授、魏久尧教授荣获“延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梁向阳教授、惠雁冰教授、孙鸿亮教授、王俊虎教授先后荣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梁向阳教授、赵维森教授、惠雁冰教授、孟万春教授、孙鸿亮教授、魏久尧教授先后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胡俊生教授、吕达副教授、孙鸿亮教授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孔岩副教授、姚怀山教授、惠雁冰教授、梁向阳教授、王俊虎教授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科建设的多项指标均在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2008级新闻专业学生马树芝荣获第二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梁向阳教授获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009年吕达副教授荣获“全国2009年度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多年来,文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被誉为“一红、二特、三得、四实”人才。“一红”,即又红又专;“二特”,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三得”,即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四实”,即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目前,延大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为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