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天峨
12月27日,天气格外的冷,虽然已是上午9点40多分,气温依然很低,空气中到处膨胀着寒冷和干燥。路上的行人,个个缩着脖子,步履匆匆。一阵冷风吹过,人们禁不住要打一个寒颤。然而在延安大学窑洞广场上,却密密匝匝围满了1000多名十四五岁的中学生。顺着同学们视线聚集的方向,三位身穿红色马甲的青年正站在人群中间,其中一位姑娘正全神贯注、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进行着演讲,她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爸爸妈妈和老师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自我,不忘恩情’……”听着她动情的演讲,同学们仿佛忘记了寒冷,并对演讲者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些器宇轩昂、口若悬河的青年人就是延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他们正在向延安大学附属中学的全体同学进行着宣讲。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两个月里,延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努力发挥着在不同群体中的作用,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他们通过生动活泼的学生视角,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围绕初心和使命、新党章、延安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用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向大家积极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目前为止,宣讲团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分享会、读书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各个班级、各级学生组织中开展宣讲,累计宣讲2000多人次,掀起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除此之外,宣讲团还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枣园革命旧址、延安能源化工企业、杨家岭社区、学习书院、宝塔区南泥湾政府、安塞县沿河湾镇等地,围绕“三农”“精准扶贫”“美丽中国”等向广大听众展开宣讲,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激发和调动群众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宣讲的影响力。宣讲团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并推出了“学生宣讲团和你一起读报告”与“学生宣讲团带你走进梁家河知青岁月”两档电台直播节目。截止目前,两档节目共播出69期,收听收看总人数超过3万人次。
宣讲团也引起了中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卫视、延安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宣讲团团员们的先进事迹。
将坚定的信仰化为自觉的行动
说起成立宣讲团的初衷,宣讲团团长、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在我校历史系就读的蒙古族学生苑志鑫说:“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团队的回信中强调: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今年9月份,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比赛,并获得大赛银奖。当时,我就在想作为身处革命圣地一直接受延安精神教育的青年学生,我们理应有更强烈的自觉担当,更有义务去讲好党的故事,宣传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全校掀起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我心里想,能不能成立一个大学生宣讲团,向在校师生及老百姓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呢?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校学工部的老师。老师们对我的想法非常赞同,并给了我许多建议。”经过细致周密的策划后,苑志鑫向全校青年学子发出了组建延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的号召。信仰的坚定带来行动的自觉,党的理论对青年学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消息发出后,学生党团骨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和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纷纷加入了这个队伍。到目前为止,延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共有团员150人,其中研究生20人,本科生130人。
宣讲团指导教师乔剑说:“立足校园,辐射周边,以讲促学,以学促做”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组建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让团员们自己学、自己讲、自己体悟,不仅增加了宣讲的感染力、针对性、吸引力,更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就是要通过宣讲,让同学们和群众理解党的十九大基本要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家坚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随着形势的变化,宣讲团的工作也将逐步走向深入,宣讲内容将进一步深化,团员们也将拥有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希望通过宣讲带动更多人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千锤百炼中提升宣讲水平
已近深夜,闲来无事的人们,大多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延安大学化工学院会议室仍然灯火通明,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第五小组的成员正和指导老师张元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
在宣讲时,群众的眼中看到宣讲团的团员们个个器宇轩昂、激情澎湃,他们语句顺畅、神态自然、殊不知在台下经过了多少次的辛勤锤炼和精心打磨。
动员青春力量,自觉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关注师生与群众需要,紧贴生活实际,是宣讲团开展宣讲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到先学好再讲好,团员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认识国情校情、巩固党章党史、邀请校内专家为全体团员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到梁家河参加全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基地和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和现场教学,感悟知青岁月。为了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宣讲团将团员们分成了5个小组,每组30名同学,由1名同学担任组长,聘请1名院系副书记、2名辅导员担任小组指导老师。
团员们结合实际,仔细凝练宣讲主题,认真撰写宣讲稿件。在熟练掌握稿件的基础上进行试讲,试讲后根据小组讨论会提出的意见,一遍遍修改稿件,直至讲稿被打磨成形。宣讲中,宣讲员根据宣讲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整,尽可能选取身边的案例,引入日常琐事和亲身感悟,以小见大,拉近宣讲员与听众的距离,努力做到理论性、生动性和实践性的完美结合。
正是这种反复的琢磨切磋,不仅丰富了每一次的宣讲内容,让团员们有了巨大的收获,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和宣讲的自信。
回首两个多月的宣讲生活,学生宣讲员姚赛说:“初入宣讲团,我感受到的是压力和责任,经过数百遍的宣讲模拟和两个多月的宣讲实践后,当我再次面对听众时,我感受到的是信仰的力量,我意识到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带入宣讲中给他人以启发,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宣讲中,我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认可,同学与群众的需要是支持我做好宣讲的最大动力。希望通过宣讲,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我们就是要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播种机。”
宣讲团成员、公管学院学生冉桥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在沿河湾镇向群众宣讲时,他选取了自己父亲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向老百姓宣讲百姓情怀和为民干事的精神。
面对“小红帽”勤工助学同学宣讲时,宣讲团成员、建档立卡学生张蕊结合自己父亲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自己身为“小红帽”在一次值班中缺勤叫同学代班的事,指出了部分同学只想拿到补助、不想付出劳动的情况,引导听众找回自己的初心,“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帮助,自强自立,珍惜生活,干好手里的每一件事,努力学习”。
面对大一新生宣讲时,针对同学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不喜欢学校的情绪,团员们向同学们讲述青年习近平在农村插队的事,树立他们对学校的信心和人生的信念。希望他们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成长为扎根祖国各地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好、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敢担当、善创新”的优秀人才。
来延安枣园旅游的70多岁的任淑萍老人听了宣讲说:“这种形式特别好,毕竟我们老百姓理解能力比较差,孩子们一讲我们就更清楚了,这个奋斗目标清楚了,我们也更有决心了。”
在宣讲实践中筑牢中国梦的根基
宣讲团为传播党的理论而生,在传播党的理论实践中不断获得成长的经验和宣讲的技巧,在宣讲技能的不断提升中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
宣讲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受教育的过程,通过宣讲,一方面拉近了团内成员的距离,使大家有了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通过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广大同学、企业干部、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与交流,不仅拉近了同学们与老百姓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共同学习、共同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宣讲团指导教师李星瑶说:“从坐在观众席上听课到自己走上讲台宣讲,对宣讲团成员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加入宣讲团之后,通过学原文、悟原理、讲原理、联实际等环节的自主学习,以及老师审核稿件、集体讨论修改、试讲等方式的锻造,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理论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组织、写作、语言、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宣讲中,团员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经验与智慧的激励下,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和锻炼,延安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正在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他们的人生规划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苑志鑫说:“我从小就听乌兰夫和布赫等同志的故事,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到延安大学上大学,进一步感受到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虽然家乡远在三四千公里外的草原,但是我觉得‘祖国处处是家乡’,学习了《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后,进一步理解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所说的‘实干为民’的思想。我宣讲的题目是《与延安相逢的青春岁月》。我想通过宣讲告诉同学们的是,与延安相逢的岁月,不仅属于乌兰夫、习近平,也属于我们广大的青年学子。毕业后我想留在延安这片红色的热土,做一个对群众有用的人。”
宣讲团成员、文学院学生马蕊说:“来到群众中间,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了解了群众对国家、对党的热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宣讲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深切的体会,就是和群众在一起很有‘幸福感’。我接触了许多的第一书记,他们的幸福就是阿姨们叫他们一声‘好后生’或娃娃们亲切地围在他们身边谈天说地。一次宣讲结束后,有阿姨热情地握住了宣讲队员的手,说我们像‘农民的闺女’。通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和亲切交流,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青年学子只有紧紧地靠近群众、围绕群众,和群众在一起,人生才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