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立足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在全校开展“讲好延大育人故事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活动,宣传在我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平凡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引导广大教职工扎根老区,积极投身 “静心育人、潜心教书”的育人事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本期推出建筑工程学院杨红霞教授。
刻苦钻研,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一线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杨老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制度。1995年刚参加工作后,学院(原物理系)开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招生,急需培养专业教师,她接受组织安排,与刘雅君老师一起前往长安大学(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她通过一年的努力学习,1996年回校即开始为新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首届学生开始授课。之后,她始终不忘学习,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2005年考取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跟随刘加平院士开始了“建筑节能”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2008年研究生毕业返校后,先后担任土木工程教研室主任、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新的工作任务需要相应的业务知识,他又开始学习有关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制度和知识,并积极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杨红霞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杨红霞老师23年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她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以身作则、积极进取。作为延安大学土建学科带头人、学院年纪最长的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以身作则,主动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任务(2013-2017年均教学工作量600多学时),担任王磊、赵鹏等6名青年教师导师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资政育人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3项,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及科研项目10余项)。
杨红霞老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教成绩一直位于学院前5位,评价分数均在95分以上;主持完成的“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YDJGZD2014-06)验收结果为“优秀”,并荣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她的悉心培养和指导下,学院青年教师张扬荣获延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延安建筑节能与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荣获延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她2017年主持申报获批的“太阳能耦合采暖模式下陕北新型农宅室内热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51768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延安大学土建学科独立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突破。
(2)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工程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一直无法配齐,杨红霞老师作为学院院长,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任劳任怨,带领学院教职工努力工作,促使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和进步。
师资问题一直是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发展的瓶颈,2013年以来,杨红霞同志动员学院教师,充分利用老师、同学关系,积极与省内外兄弟院校联系,主动寻求资源,学院引进博士6人、硕士8人、高级工程师1人,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2人;新晋升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6人,学院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职称上均有明显提升。
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学校较为年轻的学院,教师多为80后的年轻人,研究方向分散,2013年学院独立运行后,杨红霞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认真分析研究每个教师的学源结构、科研成果,主动征求个人意见,整合、凝练出了大土木下的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建筑节能技术3个研究方向。她在完成繁冗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是学科带头人,学院有几十双年轻的眼睛看着、等着“你带他们去做”,她牺牲了自己的节假日,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成功申报延安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顺利通过了2017年中期检查;自己带头3次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7年获批1项),帮助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撰写论文。在她的带领下,建筑工程学院2013年以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CSCD、ISTP、EI收录31篇,编写教材6部,授权专利84项。另外,她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10余场、举办校内专家学术讲座3场,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新常态下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等学术会议20多人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筑工程学院的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高。
建筑工程学院是一个以培养应用型建筑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科院系,实验室对教学、科研至关重要。2013年以来,杨红霞老师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积极争取资源,先后整合、补充建设了建筑材料、测量学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的8个实验分室,新建BIM实验室1个;同时,她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党委和校友联系,建立了校外见习实习基地13个,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搭建了平台。
(3)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立德树人首先要有培育尊重文明、尊重传统的观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产生了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文化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杨红霞老师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讲座、毕业寄语中,坚持用传统文化所呈现的辩证思想、人生哲理、处世态度等诠释今天的现实生活,帮助同学们认识大学、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培养高尚情操,成长为有用人才。
立德树人要培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要培育学生求新、创新意识,就要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他们认真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2013年以来,杨红霞同志积极组织学院师生参加的“斯维尔杯”大学生BIM大赛、节能减排竞赛、三创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励一、二、三等奖50余项,获批大创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7项,授权专利84项,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35%,在中铁、中建等中字号企业就业的人数超过50%。
在杨红霞老师的带领下,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2017年学院获得延安大学“争先进位奖”,她本人2016、2017年度考核 “优秀”。

杨红霞老师给本科生授课
济危济困,珍惜温情
工作中,她团结同志、乐于助人。自工作以来,不论是救灾捐资,还是困难职工爱心捐助,她都积极主动参与。特别是2013年担任学院领导以来,学院教职工及其家属生病住院、生小孩等,她都主动去看望慰问。对于困难学生,她十分关心,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他们开展学涯规划,二年级以后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给予学业指导,指导他们申请大创项目、参加“三创”比赛、节能减排大赛等,为他们考研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就业。特别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她更加关心,工程管理13级王强想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积极帮助联系导师,并指导他复习备考,使该同学如愿以偿。

杨红霞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杨红霞,现任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主持申报获批“太阳能耦合采暖模式下陕北新型农宅室内热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51768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