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兰天峨 姚 亮 雷 莉 通讯员:苗 青 核稿:解文元
本网讯 6月18日上午9时,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新华网、光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承办《“明理增信 崇德力行”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展播第2讲,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10余个平台播出。我校为本讲四所主讲高校之一,校党委书记张金锁、校长高子伟、鲁迅艺术学院教师党员李玥、经管学院2019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刘昱含在《红色校史中的延安印记》专题中,以《听得见的历史回响 看得见的红色初心》为题讲述了延安大学校史。
张金锁在讲述中阐述了延安大学成立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及八所院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的历史脉络。他指出,民主革命时期延安大学办学最鲜明的特征表现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高等教育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学用一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民主办学的治校思想;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这些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生动实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他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自觉从党办高等教育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的新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刘昱含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延安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成就:为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培养和输送了一万多名优秀的各类干部;延安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我党开始正规化办学的实践,是教育上的很大转变;延安大学汇集了一大批各类专业的教员和研究队伍,为革命事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学员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子伟在讲述中对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五个办学阶段进行了梳理和解读:第一阶段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7年3月学校撤离延安,主要是组织师生支援各个解放区,并在华北、东北与兄弟院校联合办学;恢复和发展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各项事业,加强备战和进行坚壁清野工作。第二阶段从1947年3月撤离延安到1947年8月东渡黄河,全校师生参与了保卫边区的自卫战争,并利用一切机会坚持办学。第三阶段,从1947年8月东渡黄河到1948年7月返回延安,主要是扩大学校规模,接收大批干部入校学习,组织“三查”整风,派出400多人参加千里运粮救灾,派出大批师生参加土改等。第四阶段从1948年7月返回延安至1948年10月。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成立4个系,吸收培养大批蒋管区知识分子,为迎接全国解放做好人才准备工作。第五阶段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5月西安解放。主要是团结、争取、教育新解放区、国统区知识分子,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各方面干部和专业人才,整建制迁往西安办学。
李玥在讲述中介绍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背景、重大意义。她指出,鲁艺并入延安大学后,全体师生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创作并演出的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民歌《南泥湾》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研究,何其芳、艾青等的诗歌创作,古元、彦函等的版画创作,孙犁、孔厥等的小说创作,冼星海、郑律成、马可等的歌曲创作都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文艺的繁荣。
当日,我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收看学习了微党课,大家纷纷表示,党课系统讲述了具有光荣历史的延安大学,为学习校史、学习党办高等教育史、学习党史提供了遵循,更加坚定了把延安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据悉,近期“红色校史”“爱国力量”“革命精神”多期示范微党课将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央视频、共产党员网、微言教育、全国高校思政网和B站、抖音、快手、百度、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家网络平台联合播出,持续展示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进展成效,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张金锁书记讲述我校校史

高子伟校长讲述我校校史

鲁艺学院教师讲述我校校史

经管学院2019级学生刘昱含讲述我校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