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广斌 发布日期:2009年4月21日
本网讯 我校八一届校友、中共大庆市委副书记、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忽培元的长篇小说《雪祭》,自2007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和好评。去年12月4日,由《文艺报》主办,中国作协在北京举行了忽培元长篇小说《雪祭》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以及来自北京、陕西、延安、大庆的评论家、文艺工作者王巨才、雷达、何西来、周明、李建军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发言踊跃,对《雪祭》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宏大的叙事特征及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文艺报》、《陕西日报》、《大庆日报》、中国作家网、龙源期刊网等先后对《雪祭》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文艺报》还专版摘发了部分评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评论,以及忽培元的创作谈《迟开的花朵》。
《雪祭》是一部带有自传成分的作品,它以1991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背景,将一个县的全面工作嵌入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致力于描写基层干部和农村生活,体现了作家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作者忽培元一直担任党政领导工作,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已先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群山》、长篇传记《修军评传》等数百万字的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指出,《雪祭》是一部来自作家自身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作品,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有人物原型,小说处处洋溢着浑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场实感,和那些专业作家比较而言,虽然少了些技巧,多了些素材,但由于作家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说就有了特定的历史价值和生活美学。
著名青年评论家、我校八六届校友李建军强调:“《雪祭》是一部充满政治激情的小说,具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气质。当“私人化经验”取代“社会化经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忽培元的充满忧患意识和道德义愤的叙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图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崇高敬意,表现出对社会公正的关注,表现出对底层大众生存现状的真诚关切。丁坚属于上世纪60年代文学叙事中常见的英雄,他们正直、富有使命感,具有令人尊敬的道德纯洁性。忽培元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彰显了自己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和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我校文学院教授魏久尧评论道:“《雪祭》的杰出艺术成就表明:现实主义并不过时、陈旧,它比充斥于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伪古典主义新得多,比后现代主义真实、丰富得多。它所特有的高度统一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它常新的内在根据,如果说真实性是艺术的永恒生命和灵魂的话,那么现实主义的原则也是永恒的。这正是《雪祭》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