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兰天峨 核稿: 袁广斌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对稳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今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为4448人,为了有效推进全校就业工作,学校立足实际,主动谋划,多管齐下,注重实效,以“四个”坚持为抓手,聚合力破难题,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造了人人关心就业的“大就业”工作氛围,形成了全校齐抓共管就业的工作格局,创造了毕业生“高就业,就好业”的良好局面。
提高站位,统一认识,坚持就业工作生命线不动摇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稳就业’的重要举措,就业帮扶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做好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学校发展和学生家庭幸福。我校2020届毕业生人数多,重点群体毕业生多,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的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要充满感情、更有温度地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把我们的关心爱护传递给每一个毕业生。”校党委书记张金锁在全校就业工作专题会议上指出。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大事,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和巩固就业保障体系,形成了学校党政“一把手”主抓统管,校、院、系聚力联动,共管齐抓就业,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的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主体责任。学校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调增了成员单位,其中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党委书记和院长是本院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切实承担好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规划和政策研究,聚焦疫情对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就业状态的冲击和影响,突出问题导向,科学制定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明确任务节点,加强督查检查,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把就业工作列为二级学院年度考核一级指标,提高了考核权重;把就业帮扶纳入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年度考核体系,明确了帮扶责任;把落实就业工作列入校纪委监督问责范围,实行定期通报,夯实了各就业工作主体责任。
——加强形势研判,强化相关举措。一是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和进行大量工作调研,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学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校党委于4月9日下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深入分析了学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就做好下一阶段的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4月23日,张金锁书记在全省高校开学促就业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介绍了我校的主要做法。5月份以来,张金锁书记和田伏虎副书记多次约谈院系和部门领导,推进就业工作,并主持就业推进会,传达中省要求,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进行专项督查检查。截至目前,全校共召开4次就业推进会,发布6期就业通报,进行了3次专项督查,有力推动了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针对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相继出台《延安大学关于做好当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2020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我校2020届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等若干文件,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网上服务、做好就业帮扶、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培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就业保障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强化了实施措施。
讲求效度,服务精准,坚持招聘数量和就业质量双保障不动摇
疫情期间,线下招聘被迫暂停,校园招聘活动全部转至线上。面对校园招聘的新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紧跟趋势,科学研判,迅速调整,在寒假期间提前启动2020年春季学期校园招聘工作,拓展渠道,抢抓机会,升级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确保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掉线”。
——加强在线指导,纾解就业难题。为了引导毕业生尽快适应线上求职新形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针对疫情期间毕业生居家求职困难推出系列纾解良策。一是组建线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咨询通道,实行网上值班制度,及时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各院系通过选聘优秀校友担任就业辅导员,开通网上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网上求职能力培训。二是做好学生就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类线上课程,积极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视频课程购买工作,做好2018级、2019级学生就业指导课线上学习及线下指导工作。三是结合疫情防控和网络视频课学习,引导2021届毕业生提前做足功课,明确求职目标,掌握求职技巧。四是认真开展网络求职安全教育。五是总结选调生培训经验,积极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招考等公职类岗位招考培训工作,提高学生招考成功率。
——完善就业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实行“无假日办公”制度,细致周到做好就业手续的在线办理。疫情期间,就业中心第一时间通过各学院就业辅导员、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就业信息网等渠道将疫情期间就业手续办理方式告知毕业生,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的后顾之忧。为了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上签约、网上登记就业去向、通过扫描和邮寄就业协议书等举措运行顺畅,简化和升级了办事流程,为毕业生提供便利。二是建立就业工作线上例会制度,校院两级队伍协同联动,定期汇报工作推进状况,压实工作责任,精准服务到人,着力解决疫情期间毕业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毕业生返校后,各院系普遍加快了推进就业工作的步伐,部分院系措施实,见效快,就业进展明显。教育科学学院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院领导—系主任—班团干部—宿舍长—毕业生”五级就业工作责任制,以党员和班团干部为突破口,以已就业学生为典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类指导,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政法学院严格落实学院领导包班级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收发毕业生就业材料,为毕业生及时办理就业手续,要求班主任每周至少与未就业毕业生联系一次,在班级群及时公布就业学生信息,鼓励本人,提醒他人。历史系成立了就业工作小组,对毕业生论文、就业和心理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召开毕业生主题班会,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各项政策。对所有毕业生进行全面摸底,详细掌握就业状况,实行师生结对。外语学院本学期召开两次就业会议,宣传相关政策,安排部署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与毕业生保持着常态化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拉近了师生距离。石油学院制定了《石油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全员参与,加强对外联系,强调思想引领,实施分类推进,就业率稳定提升。三是建立健全就业数据动态通报制度。每月发布就业质量通报,通过招聘会举办情况、就业信息登记情况、就业帮扶情况等数据对比分析,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质效。实行就业信息动态管理,每月发布各学院就业数据,对各学院毕业生进行实时追踪,对就业情况落后的学院进行全校通报。
饱含温度,注重实效,坚持就业指导与困难帮扶双管齐下不动摇
——建立就业台账,进行分类指导。疫情期间,毕业年级辅导员把就业工作与疫情防控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电话谈心的方式,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进展情况,形成就业台账,进行分类指导。一是搭建学院、家庭、班级三级联动网络协同作战模式,时刻把握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并做好就业心理疏导工作。对“有业不就”型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拒绝“慢就业”的观念,同时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应征入伍、援疆援藏,到基层就业或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有业难就”型学生,找到根源,直面问题,早发现,早帮扶,同时引导他们发现自身亮点,提高自身认可度,鼓励他们积极在线上投递简历、进行视频面试。二是根据就业类型划分,建立就业管理动态群,建立研究生复试、公务员招录、出国留学、就业招聘等就业工作群,并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兼班主任和校友资源,再举行线上直播、视频语音分享等,为各渠道就业毕业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助力脱贫攻坚,实施结对帮扶。今年,我校坚持把就业帮扶作为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政治任务,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明确把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全国52个未脱贫摘帽贫困县的学生、疫情严重地区学生、身体残疾学生等7类665名学生列为帮扶对象,要求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按照“一生一策”100%帮扶,实行分类帮扶和动态指导,及时为就业困难群体答疑解惑,及时干预危机信息,第一时间化解消极因素,从而保证这部分毕业生百分之百落实就业。我校帮扶干部根据毕业生就业困难实际情况,积极联系、多次奔走、按时报送,保证了学校毕业生能充分享受到更多的就业资源和政府优惠政策。学校还为湖北籍学生按照人均1000元的标准发放就业补贴,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交通补贴。
拓展宽度,稳步推进,坚持搭建平台与开拓市场不动摇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密切配合,全校上下协同发力,全员参与,发动校内外一切力量,利用校外内一切资源,持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全校协同作战,汇聚就业合力。为了深入挖掘市场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可能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学校细化就业工作安排,明确就业工作责任。通过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招聘需求对接,抢占就业市场资源,争取就业机会。为此,各学院发动毕业班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力量,主动联系合作企业,积极对接重点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动对接各地人社部门、各行业、各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丰富毕业生就业资源储备库,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就业,服务国家战略。截至6月24日,我校共举办各类招聘会58场,参会单位831家,提供就业岗位 5.2万个。其中线上大型招聘会3场,参会单位729家,提供就业岗位4.8万余个。举办线上云宣讲23场,参会单位14家,提供就业岗位1676个。举办线下招聘会32场,参会单位88家,提供就业岗位2469个。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招聘会8场,累计参会单位19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通过微信向毕业生转发推送招聘信息50余条,就业指导16条。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大量的就业信息,为实现毕业生更充分就业奠定了基础。
——“请进来”“走出去”,巩固拓展就业平台。近年来,我校不断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拓展就业平台,及时根据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专业调整情况,不断开拓新领域、新业态、新市场。5月27日至30日,田伏虎副书记带领就业中心及相关院系负责人赴榆林调研就业市场,推荐我校毕业生,与榆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榆林市第四人民医院(星元医院)、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生实习就业机会。6月4日,我校与延安新区创新创业小镇联系,导入地方孵化器创业资源,帮助在校毕业生自主创业。6月17日上午,湖州市吴兴区与我校在新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湖州市吴兴区人社局组织当地东尼电子、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17家用人单位在我校信息大厦二楼大厅举办了专场招聘会,300余名在校毕业生参加了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近40人。
目前,我校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就业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就业不是一个时间段的事情,而是全年都在准备、进行的一项工作。今后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让更多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翔表示。
就业战“疫”尚在进行时,做好稳就业工作延安大学将持续发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学校统筹、学院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运行体系,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要求,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