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 伟 兰天峨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18日
本网讯 12月17日晚19点50分,由我校主办、延安电视台协办、延安大学陕北民歌协会承办的延安大学“延安移动杯”首届陕北民歌大奖赛决赛暨颁奖晚会,在延安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直播。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郝利生,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陕西省人民政府总督学曹普选,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师合林、薛占海,延安市政协副主席郭必选、霍满鹏,延安电视台台长刘春景、延安日报社总编张春生、共青团延安市委书记张剑及我校领导刘建德、廉振民、高延龙、马海平、许静洪、张威虎、胡俊生、王延奇和西安创新学院董事长张旭东,延安移动公司部分员工,我校附属医院部分医务工作者和各学院师生代表500余人现场观看了晚会。
晚会邀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延安音乐家协会主席胡晓峰、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延安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延安活动中心主任曹军民等7名专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17名(组)参赛选手采用独唱、对唱、四重唱、合唱等形式对传统陕北民歌进行了深情演绎。14号选手张金星的一曲《黄河船夫曲》,以豪放悠扬的船夫调拉开了晚会的序幕;王芳芳、于洋等16名学生演唱的《想你哩》,配合默契,节奏欢快,尽显少女的妩媚和多情;张星、王小珏则将流行音乐的元素引入到民歌《圪梁梁》的曲调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55号选手白雪的参赛歌曲《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高亢凄婉的原生态演唱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68号选手拓庆银演唱的《脚夫调》,以饱满圆润的唱腔和极富感染力的表现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认可,获得一等奖和观众短信投票评选的“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李延俊演唱的《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和刘晓红演唱的《五哥放羊》获得二等奖;王芳芳、于洋等演唱的《想你哩》,张金星演唱的《黄河船夫曲》和郝悦演唱的《圪梁梁》获得三等奖;张星、王小珏演唱的《圪梁梁》,白雪演唱的《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贺钰砚演唱的《我的哥哥当了红军》,姜永华、田星星、樊飞、周婷婷演唱的《纺线线》,曹巍、张媛演唱的《五月散花》获得优秀奖。观看的晚会的领导分别为获奖选手颁了奖。
颁奖过程中,创新学院的张小东,鲁艺学院教师张建明、赵宇涛、姜和平和陕北民歌合唱队还分别为观众表演了节目。
刘建德书记在颁奖晚会现场接受主持人采访,谈到对陕北民歌的看法和举办这次大奖赛的意义时说,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的优生儿,是边缘文化交汇的典范,是山沟沟里唱出的信天游,是革命歌曲和红色文化的承载体,是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典范,是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也是唯一一支走向全国并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民歌。陕北民歌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它象黄土高原地下埋藏的煤、油、气一样丰富,一样有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举办了这次大赛,意义在于传承黄土文化、红色文化,活跃校园文化。刘书记接着说,作为陕北地区的高等学府,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肩负起挖掘、传承、发展和创新黄土文化艺术的使命。老一辈延大人,是陕北民歌中革命歌曲的生产者和创作者,新一代延大人,应该是陕北民歌的传承者和发展者,通过这次大赛,有理由相信,我们对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做得更好。
近年来,我校将在老区办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依托陕北地区各种资源,努力发展特色专业,中共党史、延安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一批特色专业和学科应运而生。同时,学校领导意识到,黄土高原丰富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按照这一思路,学校将鲁迅艺术学院的专业重点放在了如何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和创新黄土文化的轨道上。以陕北民歌为例,学校不仅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陕北民歌协会,组织一批专家搜集、整理了3000多首民歌,成立了陕北民歌合唱队,创作、改编了部分陕北民歌,并且撰写了30万字研究陕北民歌的学术专著,即将出版发行。
这次大奖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延安移动公司、延安电视台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开创了一个合作先例,即由地方电视台全程直播一所高校举办的民歌大奖赛晚会,这是媒体对主办方和节目质量的认可,也是基于观众对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喜爱和接纳。这一切将激励着延大人更好的继承、研究、发展陕北民歌艺术和黄土文化,并为将我校建设成为陕北民歌研究传播基地而不断努力。

|
四位晚会主持人
|

|
决赛在张金星演唱的《黄河船夫曲》中拉开序幕
|

|
二等奖获得者李延俊
|

|
二等奖获得者刘晓红
|

|
女生小合唱《想你哩》
|

|
男女对唱《圪梁梁》
|

|
女声独唱《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

|
廉振民校长和师合林副市长为获得“观众最喜爱歌手奖”的选手颁奖
|

|
刘建德书记为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拓庆银颁奖
|

|
刘书记在现场接受主持人采访
|

|
陕北民歌合唱队在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