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成立 武宏志任院长

分享

发布时间:2008-11-03

 

记者:袁广斌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3日

 


本网讯 经校党委11月1日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武宏志教授任院长。

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旨在围绕逻辑实践转向中形成的非形式逻辑,开展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基础理论及其在法律、医学、管理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并传播国际上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新成果,推动21世纪新兴的逻辑学分支特别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在中国大陆的学术发展,促进大学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和一般逻辑教学;在5至8年内将该研究院建设成国内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机构及国内最好的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学术中心,培养国内第二代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学术骨干3至5人;逐步推出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术专著、培训教材、训练方案和大众读物,并将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行业培训和能力拓展;致力于全面增强国人的逻辑能力与理性思维素质的社会教育,并对提升中国文化品性做出贡献。

我校武宏志教授等研究人员已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的学术积累,10余年的研究已打下深厚的研究基础,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部批判性思维教科书,保持着全国单人和学科发表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论文最多的纪录(通过CNKI检索),所取得的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武宏志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非形式逻辑研究,是我国大陆该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主要从谬误研究切入,与人合作出版了谬误研究“三部曲”:《谬误:思维的陷阱》(与丁煌合著,1990)、《谬误论》(与黄华新、丁煌合著,1993)、《谬误研究》(与马永侠合著,1996);进入新世纪最初几年,主要研究方向从谬误扩展到非形式逻辑,发表了大量重要研究论文,最近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70余万字的总结性专著《非形式逻辑导论》(与周建武,唐坚合著,2009),有力地推动了非形式逻辑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发展;2004年左右开始集中探讨大学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体系和内容的革新,吸收国际新兴的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和论辩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为目标,以论证的辨识、分析、评价、构造和批评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体系。这一路径被学界称为逻辑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与刘春杰共同主编,2005)被评论为“国内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第一本有分量的著作”,获2007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武宏志教授潜心谬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社会科学辑刊》、《学术界》、《江汉论坛》、《中州学刊》、《人文杂志》等重要报刊发表谬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逻辑》全文复印23篇。《中国哲学年鉴》(1992,2002,2004-2005,2007)和《中国哲学发展报告》(1999)“逻辑学研究进展”栏目多次介绍武宏志教授的谬误和非形式逻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同行广泛引证,武宏志教授因而也被公认为国内谬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武宏志教授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项目“谬误研究”(1996)和“谬误模式分析”(2000),陕西省200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论证及其谬误研究”(2000),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大学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内容的革新”(2005),延安大学逻辑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5)等。“谬误研究”(系列论文)和“论证及其谬误研究”(系列论文)于1997年和2000年两次获陕西省教委(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谬误研究》(著作)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18家出版社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7),获陕西省第五次(1993-199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和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1978.5-2002.12)优秀成果奖(科研)三等奖(2004)。

 

上一条: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工作研修班学员来我校考察交流 下一条:我校举行2008年“爱心100”助学行动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