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 芬 张世存 稿源:校报
本网讯 1月2日,《光明日报》在第三版发表了我校校报编辑部记者袁广斌采写的通讯《谱写在延河岸边的生命之歌——追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呼延清》;1月5日,《延安日报》以《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人——追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呼延清》为题,整版发表了这篇6000余字的通讯。近日,光明网、我校校报等媒体也先后报道了呼延清同志的事迹。
呼延清同志是陕西延川县人,1962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87年调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在20年的从医生涯中,呼延清同志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爱岗敬业,视患者如亲人,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2005年5月7日,他在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还坚强地为一位患者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2006年11月21日,呼延清同志在附属医院逝世,年仅44岁。他生前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
谱写在延河岸边的生命之歌
——追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呼延清
袁广斌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如此敬业:在胃部被多处钳取活组织几十分钟之后,还忍着一阵阵疼痛与不适,连续为患者做了三台手术;
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如此坚强:在看到自己身患绝症的报告单几十分钟之后,仍然没有忘记履行一个外科医生的职责,为一位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够如此沉着:下午专家就要为他做胃全切手术,上午他依然在无影灯下忘我地持刀工作。
而这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发生在连续三天之内,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
这个人,就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呼延清。
一年半之后,这个解除了无数患者痛苦、挽救了无数患者生命的副主任医师,带着对事业与生活的无限眷恋,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古老的苍天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公,先是阴沉了一天,接着下了一天的雨,最后,又落了两天的雪。
大雪初歇的早晨,2006年11月26日天亮不久,成百上千的群众聚集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北墙外,聚集在延河岸边,为年仅44岁的呼延清同志送行。
如山的花圈和低回的哀乐,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思念与悲伤。天象铅,人们的心也象铅。
正在上高三的女儿泣不成声,一声声倾诉与哭喊,揪痛了追悼会上每个人的心。
致悼词的领导哭了,发言的同事和朋友哭了,灵棚前的所有人都哭了。
因为,这是一个怎样敬业、怎样热情,又怎样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啊!
“你去追求高山的雪莲,它开在攀登者的心头”
呼延清的履历很简单,1962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川县,1986年7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先被分配到延安卫生学校工作,一年多后调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994年,呼延清晋升为普外科主治医师,200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呼延清生性聪颖,爱动脑子,基本功扎实,加上勤奋好学,治学态度严谨,因而掌握了高超的医疗技术。他对疾病的认识比较全面,诊断水平高,治疗效果好。他喜欢理论联系实际,喜欢一边工作一边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在活学活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92年至1993年,呼延清在上海市人民医院进修了一年,进修期满回到延安后,他率先在肠胃道手术中运用吻合器,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2001年,他先后在西安空军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习了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这两项技术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运用后,填补了陕北地区在这一医疗技术运用方面的空白,也奠定了该院微创外科的基础。2004年3月至6月,呼延清又在日本昭和大学横滨北部医院进行了访问学习,其间他熟练地掌握了胃大部切除手术,亦即胃癌根治手术。这一手术的技术要求很高,但呼延清把每一例手术都做得很彻底。
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呼延清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器械,进行胆道探查和造影,开展新业务。他对微创外科腹腔镜的器械改良,尤其是对切开刀的改良,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他所开展的腹腔镜下的胆道探查业务,在陕北医疗技术方面属于首创;他用胆道镜进行非胆道性疾病的治疗,比如胆囊、阑尾、子宫手术等,都可以用腹腔镜技术来做,而且做得特别好。有一位患者的引流管内老是有脓液流出,致使其痛苦异常,呼延清通过仔细探查,发现患者窦道内有金属物残留,于是他认真研究、设计并特制了一个小钩子,运用胆道镜技术,将这些金属物取了出来,患者的病痛也得以解除。麻醉科一位负责同志感慨地说:“呼大夫运用腹腔镜的技巧和手法太熟练了,而且进步神速,技术高超到了打破禁忌的程度。”
最近几年,呼延清更加认真地钻研专业知识,苦读各种专著及相关文献,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他关于用胆道镜诊治非胆道疾病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一家著名军医大学的学报,并荣获2002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科技进步奖和延安市科技成果奖。2003年他率先开展了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改良探查业务,使患者接受胆总管探查手术的住院时间由将近半个月缩短到不足一个星期,其相关研究成果再次荣获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科技进步奖和延安市科技成果奖。他先后获得延安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获得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科技进步奖9项,开展临床新业务27项。他所撰写的学术论文,12次荣获各级优秀论文奖,仅在核心期刊就发表了11篇。在接受胃癌治疗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在外地举行的学术会议。有一位学生向他请教做学问的诀窍,他随口推荐了一句歌词:“你去追求高山的雪莲,它开在攀登者的心头。”
科学研究促进了业务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呼延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特别沉着和冷静。在一次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肝窦被其他医生不慎割破,患者很快出现了心脏气体栓塞症状,血压饱和度降低。面对此情此景,呼延清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地用针缝住了肝窦,避免了危险。
功能检查室一位做胃镜和肠镜检查的专家这样评价呼延清:“他的技术很出色,手术做得很漂亮,水平很高,胃肠病人做完手术来我这里复查,我能看到他做手术的能力的确非同一般。”
“只有工作,才能使短暂的生命获得最大的价值”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工作与事业上,体现在他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贡献上。呼延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非常热爱,总是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参加工作的头一两年,他有时在卫生学校上课,有时在医院上班,两个单位相距五六公里。有门诊和手术时,他早上7点多骑着自行车到医院上班,辛劳一天后,晚上又骑着自行车回学校住宿。他简陋的居室位于学校的半山坡,进校门后得推着车子爬一段坡路,再扛着车子上一段台阶,遇到雨雪天时,那段坡路特别难走,但他毫无怨言,也从来没有因此而贻误工作。以后,忘我与敬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主旋律。同事们说,呼延清对工作充满热情,只要病人住进病房,安排了的手术根据难度大小,要么立即动手做,要么亲自在手术室里担任指导。面对任何工作,他从不挑拣,从不推脱,从不厌烦,也从不拖沓。
普外科收治的病人多,急诊多,周转快,手术量大,头一天要考虑第二天的手术,还要保证看病质量。呼延清和很多医生一样,饮食没有规律,休息时间难以确保,他经常一天做三四台手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要延伸到半夜。忙完白天正常安排的手术,晚上即便是休息了,但只要有急诊,他又会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中午顾不上吃饭是一种生活常态,手术紧张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或者一包方便面。有时遇到大手术或特急手术,只能连轴转,中午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没有时间吃饭,夜里仍然没有时间吃饭。辛苦吗?确实辛苦,但是呼延清却以苦为乐,他对同事们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做手术,觉得做手术就象创作艺术品,有一种成就感。”一个人对事业的热爱程度决定其成就的大小,呼延清之所以能成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名医,与他这种工作态度不无关系。
长期的忙碌,长期的饮食没有规律,严重地损害了呼延清的身体,他患上了慢性胃炎。他总是告诫患者注意休息,注意保养,却总是抽不出时间认真检查自己的身体。到了2005年前半年,他时常感到胃部饱胀和隐痛。他没有想到,癌,这个他经常用手术刀清除的敌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潜入了他的体内。
2005年五一黄金周,当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在度假的时候,呼延清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5月5日,他感觉到胃部特别不舒服,于是决定做一次胃镜检查。第二天上午8点,他由一位同事陪着去了胃镜室。当内窥镜深入到胃腔时,为他做检查的医生发现胃体内溃疡、糜烂,如同被开水烫伤一样,病灶周围全是小疙瘩。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医生从他胃内多处钳取活组织,做了两份样本,分别送往两个实验室进行化验。
做完检查回到科室,呼延清趁着打吊针的时间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然后进了手术室。他忍着疼痛与不适,开始做已经安排好的三台手术。其间,因为检查过程中所看到的严重症状,为他做胃镜检查的大夫专门跑到手术室找他,让他做CT检查,他连手术衣也没顾上脱就去了CT室。检查结束后他吃了点流食,又接着做手术,一直做到下午四五点钟。
5月7日中午,化验结果出来了,呼延清得的是低分化腺癌。听到这个消息,同事和朋友们惊呆了。大家心情沉重,谁也不敢告诉他真实的结果,只交给他一份在电脑上精心修改过的报告单。呼延清半信半疑,他躲开大家,偷偷跑到病理科的电脑上,调出了原始的化验报告。
晴天霹雳。五雷轰顶。透心凉……可以用太多的词语,来形容和比喻呼延清这一刻的心情。由于经常为癌症患者做手术,他非常清楚,所谓低分化腺癌,几乎就是晚期胃癌的代名词。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样的打击面前,有的人会崩溃,有的人会绝望,有的人会号啕大哭——至少在短时间内,一般人的情绪是很难稳定下来的。
但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一个能够正视现实的人,其精神与意志必定有超人之处。在短暂的愣怔之后,呼延清不是瘫坐在沙发或者床板上,而是略做准备,就镇定地走进了手术室。
下午,他为一位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听了关于呼延清患病的汇报,院领导立即决定在5月8日下午为他做手术。直到这时,呼延清还觉得自己手头的患者多,他想先给这些患者把手术做完,自己的手术晚几天再做。这一次,领导拒绝了他的建议,但他8日上午仍然给一位患者做了手术。当天下午,他被推进了手术室,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专家,为他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同时被切除的,还有结肠的回盲部,包括升结肠、横结肠和结肠的脾区。
手术后,呼延清出现了倾倒综合症,一吃饭就表现出低血糖症状,心慌、出汗现象往往持续一两个小时;一次仅能进食50克左右,而且大约每隔两小时就得进食一次,吃饭对他来说成为很痛苦的事情。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呼延清心里想的还是别人。就在自己接受手术治疗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一台胰十二指肠手术在进行到一半时遇到了困难。听到这一紧急情况,他嚼了几块饼干,挺着虚弱的身子来到手术台前。手术过程中,他几次都差点晕倒,但最终还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做完了手术。
以后一段时间是化疗和恢复性治疗。化疗副作用大,他的身体反应比较严重,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恶心、腹泻、不能吃饭,一头浓密的黑发也脱光了。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后,他又回到科室,上了半年多的班。
这是钟情于医疗事业的呼延清怎样忘我工作的半年啊!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忍着剧痛,查房,做手术,参加会诊和讨论,谈自己对某个病例的独到见解。他准备做的手术,同事们提出让他把关键部分做完,其余部分让他们来做,但他不想让大家因为他的工作而受劳累,总是坚持把全过程做完。其中有一天,他从早到晚连续做了6台手术,手术结束后他用热水袋捂着胃部,躺在沙发上半天都爬不起来。同志们劝他多休息几天,他总觉得还有事情没有干完。“等我把事情干完,心里也就踏实了。”可是日复一日,层出不穷的工作,什么时候能干得完啊!有的同志心疼地责怪他,他解释道:“我也是病人,我现在最能理解患者的心情。我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短暂的,只有工作,才能使短暂的生命获得最大的价值。”
艺高人胆大。除了顽强的意志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呼延清还在一些关乎患者生死的紧要关头不避风险,不推责任,表现出超强的决断能力和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成为许多危重病人名副其实的生命保护神。2005年11月19日,一位30岁的女工产后大出血,子宫全切除后仍出血不止,腹腔大量积血,心肺功能不全,并且很快休克,命若游丝。在好几个医生都已不敢接手的情况下,呼延清在晚上11点捂着肚子会诊后,以自己的胆识和技术,毅然决定当晚做手术。随后,他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当天夜里,患者在手术后转危为安。人们还记得,此前整整一年的时候,某公司一位职工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也是呼延清力排众议,并且成功地为这位患者做了肠胆手术。有一天下班后,他欣慰地对两位长期合作的朋友说:“今天我们很累,但是我们又把一台高难度的手术拿下来了。”
延长油矿股份有限公司永宁采油厂企业管理科的王彦权科长永远不会忘记,2005年10月21日下午,他在治疗肝硬化过程中出现了出血性休克。当时,用来止血的卫生纸全部被血浸透,止不住的血水还流了半盆,王彦权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人们认为他已经没有生还可能的时候,病中的呼延清由姐姐搀扶着,从家里来到了病房,并当即决定手术治疗。手术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多钟。做完手术后,呼延清还象来时一样,由姐姐搀扶着回了家。第三天下午,苏醒过来的王彦权从家里人口中得知了这一切,他感动地说:“是呼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大病初愈后,王彦权登门看望了呼延清。2006年12月初,当王彦权向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打电话,准备再一次看望他长久挂念着的呼延清大夫时,接电话的人告诉他,那个经常捂着肚子,曾经把他和无数重症患者从死神面前拉回来的好医生,已经于一个多星期前,永远地长眠在了延河岸边,长眠在了大山的怀抱里。
王彦权久久地握着电话听筒,泪水如同泉水,从历经40年沧桑的面颊上涌流下来。
“做人其实很简单,只一个‘真’字就够了”
呼延清做事的原则是公正公平,问心无愧。他平易近人,一切从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救死扶伤的精神来开展工作。他从来不坑患者,从来不以职务谋私利,从来不收患者及其家属送来的东西,以自己的具体行动维护着广大群众的利益。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他总是设法给他们开价格最便宜的药。他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不论亲疏远近,不看地位高低,不管有钱没钱,只要病情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即使是单位临时招聘的清洁工有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位服务热情、医德高尚的平民医生。他对医务人员吃回扣、收红包的现象痛心不已,对某些人玩忽职守、漠视患者生命的行为更是深恶痛绝,常常教育下属要体谅患者的苦衷,千万不要做中饱私囊的蛀虫。他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个人、先进科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由他担任书记的普外科党支部,被评为全院先进党支部。
呼延清为人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真诚豁达,注重友情。他多次把全国大医院、名医院的专家和大夫请进来,与他们同台做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边请教边切磋,缩短学习时间,缩短与这些医院之间的距离。他热情诚恳地对待同事和朋友,因而朋友很多。他对科室的医护人员特别关心,不遗余力地支持年轻医生的工作,勇于为自己科室和其他科室承担责任与风险。但他同时对下属严格要求,教育大家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他是一个人闲不住的人,与大家一起工作觉得很愉快。他说:“做人其实很简单,只一个‘真’字就够了。”
到了今年初夏,癌细胞转移到了腰腿部,他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才让医生为他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手术后,疼痛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他也依旧没有好受过一天,再也没能回到时时爱恋着的科室。
呼延清是一个能够带给大家希望和快乐的人,对未来很向往。直到去世前半个月,他还和同事们畅谈科室的发展,憧憬着有一天出现奇迹,他的病好了,那时他将与同志们一道,为科室建个小阅览室,让技术好的人多讲课,让年轻人多学习,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呼延清风趣幽默,有亲和力,大家易于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愿意听他开口说话。他与其他相关科室配合也很默契。即便是在工作非常疲劳和面对死神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表现得很乐观。有一次做完手术,他用手按着疼痛的胃部,对患者打趣地说:“我把你的疼止住了,你也把我的疼止住,咱们有来有往,怎么样?”就在呼延清去世几天前,一位即将去南方出差的朋友专门抽时间去看望他。这位朋友没有想到,当他走进病房时,他所看到的呼延清尽管已经极度虚弱,脸上却依然看不到半点悲观和沮丧,呼延清甚至微笑着,和他开了一句惯常的玩笑。
狰狞的病魔终于没能放过无私奉献、忘我追求、富有才华和个性魅力的呼延清。弥留之际,他深情地对女儿说:“我有太多要感谢的人,但我可能没有机会了,这个任务只能由你来完成了。告诉所有的亲人,所有的朋友,我爱他们,来世还做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此前,他曾对一位要好的朋友说:“我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却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却延长了病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医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奉献给自己喜爱的事业和服务对象,我无怨无悔。”
2006年11月21日20时50分,呼延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具有白求恩精神的大夫,告别了他挚爱的事业。
漫山遍野的白雪,拥抱着他的大地,终于平息了他长久的病痛。
目睹过太多生与死的战友们,用600多个寄托深情的花圈,为他送行。有人说,这是附属医院成立几十年来,内部职工去世后收到花圈最多的一次。
曾经浸透了无数鲜血与泪水的延安大地,曾经奉献了无数热血与汗水的延安人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人民好医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