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海教授自1990年7月西北大学毕业来延安大学工作至今,扎根陕北三十余载,潜心践行教育初心。
一、找需求实事求是,选课题独辟蹊径
1999年暑假刚开始,刘长海就深入到延川、佳县、清涧等枣产区考察,他几乎走遍了陕北沿黄地带的山峁沟渠。调研得知红枣生产的落后现状和农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他以枣园土壤动物研究入手,集成创新枣树栽培方法,把枣树无公害栽培技术这一课题作为突破口,连续10余年对枣树害虫及其天敌生态位进行系统调研,采集枣园土壤动物和土样超万份,为陕北老区红枣栽培技术改良做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他更是把目标瞄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近年来,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从南泥湾湿地入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泥湾湿地土壤动物动态变化研究”,这种全新的尝试,为湿地的恢复与部分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勤耕耘不分寒暑,结硕果前景广阔
刘长海教授为了得到一个确切数据,十几年的寒暑,他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周末假日,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孜孜不倦,矢志不移,终于研发出枣树无公害栽培技术。该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延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为使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生产实践,将其转让给佳县林业局和延川县红枣技术推广站,建立无公害枣树栽培管理示范园35500亩,累计获经济效益5.45亿元,赢得政府、人民广泛认可,为陕北农村精准扶贫添砖加瓦。
科研没有捷径,凭的就是一股子韧劲儿。2017年、2018年、2021年暑假,他带领学生,冒着酷暑到吴起、鄂尔多斯、榆林等地野外采集标本,顺利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任务,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及演变机理”的研究。
三、抓教学固本培元,育英才立德树人
刘长海教授深知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培养人,他不仅教学生专业知识,还教学生怎样做人。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及本科生在《生态学杂志》等发表论文7篇,并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省第四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奖三等奖。同时,指导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
在教学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他创建的“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延安大学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示范效应,被评为第十一届陕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