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科院
党建筑牢根基,信仰熔铸三尺讲台;
延安精神如炬,照亮学术高地与师者初心
教材建设执笔,写就知识薪火相传的篇章;
师者仁心化雨,润泽万千桃李,托举雏鹰翱翔。
——那伏案的身影,是学问的灯塔,更是信仰的坐标;
在党建与育人的交响乐中,以“双带头人”之力,谱写高等教育的赤忱乐章。
——题记

课堂上的孟亚玲老师
2000年7月1日,在金色的晨曦中,一个女孩站在杨家岭的轱辘井旁,凝望着山岭上那一排排见证历史的窑洞,深情地朗诵“太阳刚刚升起来,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她就是延安大学的孟亚玲老师。
孟亚玲,1976年出生于甘肃正宁县,自幼勤奋好学。大学毕业后如愿来到了她在小学语文课文“杨家岭的早晨”和“枣园的灯光”中见到的地方——革命圣地延安。现任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她用26年光阴诠释了“一切听从党的安排”和“讲台即信仰”的深刻内涵。作为党支部书记,她以延安大学首批“双带头人”的担当,带领党支部获批陕西省第四批高校示范党支部,教育技术学专业跻身省级一流专业。从延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到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桂冠,从最受欢迎教师到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她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那些闪耀着光芒的证书——延安大学第五届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一等奖、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先进个人,延安市“225”人才,“巾帼建功标兵”和“圣地英才”等称号,在她口中都化作一句谦逊的“只是幸运”。在延安这片精神的沃土上,这位“巾帼建功标兵”正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质朴信念,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芳华。
党建领航:在红色沃土上深耕“双融双促”
作为党支部书记,孟亚玲以“双带头人”工作室为抓手,将党建与育人、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党建强、专业兴、队伍优”的教育画卷。
她深知作为“双带头人”,她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专业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她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集中学习的双线学习模式,让党员教师们在学习中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为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她组织党员去南泥湾、枣园、杨家岭、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记得有一次,他组织党员教师到南泥湾参观践学。在参观过程中,她给大家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事迹,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她深知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乎专业的发展,更承载着赓续红色血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为此,她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集中学习的双线学习模式,让党员教师们在学习中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南泥湾的田垄间、枣园的窑洞前、革命纪念馆的展柜旁,都留下了她带领党员教师追寻红色足迹的身影。在组织党员教师到南泥湾参观践学的现场,她讲述的关于大生产运动的事迹和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叩问,不仅让党员教师们深受触动,更让信仰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生根发芽。
2023年4月13日,她创建的“双带头人孟亚玲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以“支部概况”“学思践悟”“立德树人”三大板块,包含支部介绍、组织架构、书记简介、党员风采、党建成果、重要讲话、三会一课、科研动态、党章党规、红心育人、烛光生辉、实习纪实、学术前沿、会议直播等十五个二级菜单,架起了一座党建与学术交融的桥梁。它不仅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有机结合的试验田。
在她的带领下,党支部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示范党支部、延安大学延安精神强党建示范党支部、延安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最佳党日活动等荣誉。党支部承担党建与统战类研究课题近10项,理论研究成果落地生根,让红色信仰在学术土壤里结出硕果。
从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她以20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专业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从修订培养方案到打磨精品课程,从申报省级课题到开发在线资源,她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研室工作制度,先后10余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获得省级奖励6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彰显了“党建促业务、业务强党建”的生动实践。

孟亚玲老师进行“双带头人”工作室汇报
教学逐梦:用创新与热爱点亮课堂
在延安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孟亚玲以电化教育人的赤诚与学者的睿智,将南国农先生“学科、事业、产业”的箴言化作了二十六载的躬身实践。她说:我从事着一项事业,研究着一门学科,还爱着“一群人”。先后教授《影视色彩学》、《色彩与生活审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非线性编辑》、《远程教育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传播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教育学》等课程,她的课堂永远跳动着创新的脉搏,那里有对“批处理思想”的深刻诠释,有“用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远见卓识,更有自主研发的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让知识在开放资源的土壤里生长出思想的繁花。
这份对教学的执着,源自她扎根基础教育田野的清醒认知。她始终坚信,要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自己必须先成为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于是,她躬身入局,走进延大附中的课堂,从初中到高中两年的全学段授课经历,让她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键盘敲击声中,听懂了大学教育改革的时代之问。正是这种“从中学课堂反哺高校教学”的独特路径,使得她的教育研究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
她的课堂,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一场思维的启迪之旅。她钻研教材却不囿于教材,将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融入教学,让理论在现实中生根,让技术在生活里发芽。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新意,新的问题激发思考,新的观点碰撞火花,新的资源拓展视野。她告诉学生学会一门课远远不够,真正的智慧在于掌握批处理思想,这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让她的教学超越了知识的边界,直抵教育的本质。
她独创的“基于开放资源的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讲台成为思想交锋的舞台,小组化作智慧共生的花园。这项凝结多年心血的成果《基于开放资源的小组合作竞争主题教学模式》,即将以教学专著形式于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她对教学艺术的极致追求,每一份认可都诠释着她“心到、眼到、手到、独到”的教学境界。在教育的园地里,她以学者之思耕耘,以师者之爱浇灌,让教育的薪火在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其主编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两版都被学子争相传阅,还参编教材多部,斩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育人无声:用爱唤醒每一个灵魂的光芒
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孟亚玲老师始终坚信,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以母亲般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用真诚与耐心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
“如果再给我一次实习的机会,我一定会让同学们过的更精彩”,回想起多年前带实习队的情景,孟亚玲老师这样说到。在接受带实习生这项任务的时候,孟老师正在病中,当时心情十分复杂,害怕自己做不好这项工作,但是多年后实习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尽显对这段实习时光的留恋。
依稀记得,在2016年9月1日的下午,我们举行了富县实习队伍的第一次线下会议,一位双手紧握成拳,站的笔直如“电线杆”的男生引起了孟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小耀同学。
他是历史学院的“独行侠”,精通天文地理,是班级里的超级学霸,不爱笑,不爱说话,更不爱搭理女生,每每与女生接触的时候总是紧张的手足无措。孟亚玲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了一场温暖的“破冰行动”。
有一日突降大雨,食堂外水雾弥漫,而我们仅有三把伞,只能两人共乘一把,令人意外的是,在大家商量谁与谁共打一把伞的时候,小耀同学突然拔腿冲向雨幕,孟亚玲老师连忙叫住他,特意安排开朗的女生芬芬与他共撑一把,因为雨势较大,为了两人不被淋湿,芬芬只能挽着他的胳膊,他立马变得不太自然。但是看着他同手同脚的僵硬步伐,孟老师幽默打趣道:“小耀同学这是第一次有女生挽你的胳膊吧?”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小耀同学第一次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在实习期间,老师督促他每日多运动,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还表扬他独到的史学见解。“电线杆”渐渐的开始有所改变,会在食堂主动和同学拼桌,见到女生搬行李,也会默默的搭把手,这些细微的改变是孟老师日复一日的真诚关怀,用温暖融化了少年心中的坚冰,让他终于愿意推开那扇紧闭的心门,让阳光照进那个孤独的小世界。
孟亚玲老师的故事,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而不是刻板的规训,是以心育心,以爱育爱。她深知,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塑造完美无缺的学生,而在于唤醒每一个灵魂深处的光芒。小耀同学的转变,不仅是一次性格的突破,更是一颗心被温暖、被信任后的自然绽放。
孟老师的教育哲学里没有“标准件”,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帮助每棵树找到自己的生长姿态。她拒绝“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这是孟亚玲老师始终践行的信念。在她的教育哲学中,没有“差生”的标签,只有尚未被发现的独特光芒。
学生小威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导致性格孤僻,大学伊始,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甚至有同学称他为“透明人”。每当班级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他总被同学遗忘在角落,一度自卑厌学,孟老师细微的观察到了这一点,孟老师发现后,主动成为他的“临时家长”,及时关注他的情绪,最终,小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校攻读研究生,如今,已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说:“孟老师教会我,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座山都有海拔。”
在孟老师“因势成木,顺性育人”的哲学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对学生差异性的敬畏,当她把小威的孤寂化作成长的沃土,这种教育智慧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这不就是对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当代诠释。
在这个追逐标准答案的时代,孟老师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者,永远在帮助生命回答自己专属的命题。她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诲人不厌的真诚打动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亲切地称她“孟妈”。
在孟亚玲老师的故事里,育人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望。从破冰到点燃,从守护到放飞,孟亚玲老师用教育的三重奏谱写了育人最美的和弦,她用爱修补残缺的翅膀,用尊重培植个性的土壤,用智慧点燃未来的火种,这正是一位“最美教师”的初心——不是雕刻时光,而是种下永恒。
初心致远:让教育情怀跨越学校围墙延伸
独善其身易,兼济天下难。三尺讲台之外,她的教育情怀如同延河之水,不断流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她看来,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课堂内的传道授业,更在于用专业之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教育角落。这份兼济天下的教育理想,让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依然坚持用专业所长回馈社会。
凭借对基础教育的深刻理解,她将教育帮扶视为己任。从辅导支教学生到培训特岗教师,从指导教学实践到开发教学资源,处处可见她倾注的心血。她与团队精心打造的《沁园春·雪》《毛泽东词二首》《诗词十首》、《沁园春·长沙》、《伟大领袖毛泽东》等中小学系列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素材、精湛的技艺和人性化的设计,成为基础教育的经典资源,连续斩获全国多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二、三等奖、六次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部作品被陕西省教育资源库收录。2011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将专业视野延伸至学前教育领域,指导延安洛杉矶保育院成功申请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一项,陕西省教育厅课题一项,开辟了我市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先河。
她始终相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态度可以感染,热爱能够延续。无论是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还是伏案深夜修订培养方案,她的每一份付出都在诠释“青春因梦想而实在,人生因实在而辉煌”的信念。在延安大学的校园里,她不仅是党建先锋、专业带头人,更是一盏照亮学子前路的灯,以信仰之光,铸就师者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