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我校思政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学校党委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安排部署,特制订延安大学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完善网络阵地、网络文化、道德实践等内容,健全平台阵地安全、文化产品丰富、道德实践充盈的网络文明教育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网络文明教育在校园的主阵地作用,找准网络育人切入点,利用网上网下多种途径开展理论武装、文化培育、道德建设、文明素养等教育,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和网上道德实践,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涵,增强师生利用互联网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的正能量供给,构建网络文明教育体系,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
三、主要工作
(一)网络空间思想引领
1.强化网络舆论宣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加强学校官网、二级网站,以及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理论宣传活动。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加强网络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打造“现象级”传播产品。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大在中省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
责任单位:宣传部、各二级党委
(二)网络阵地建设管理
2.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标准、先进的网络和数据中心机房,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校内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扩充校园网出口带宽,优化校园网络结构,提升在校师生的网络体验,实现精细化的网络管理,让信息技术为服务好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优质网络保障。
责任单位:网络信息中心
3.健全校园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在网络入口处布设入侵防御、行为审计、身份认证、堡垒机等网络安全防范设备。数据中心融合应用交付、虚拟化深度检测安全网关、应用系统防火墙(WAF)、防病毒软件、漏洞扫描、数据库审计、日志审计、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潜伏威胁探针、DDOS攻击防护等安全防范技术。构建技术防范、管理防范为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
责任单位:网络信息中心
4.打造校园融媒体矩阵。完善学校官方网站、官方新媒体平台和各二级、三级新媒体平台建设,落实《延安大学新媒体管理办法(试行)》《延安大学关于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园网站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建立分级、分类网络信息内容监管和上传审批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内容符合党和政府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加强对校内融媒体的管理、协调、规划、培训、监督,通过考核、评比、座谈等方式,激励校园新媒体平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讲好延大故事,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提升校园新媒体矩阵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
责任单位:宣传部、党政办、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党委
5.加强新媒体工作群管理。贯彻落实《延安大学新媒体工作群管理办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工作沟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新媒体工作群的运用,确保新媒体工作群运行高效、内容规范、信息畅通、互动良好。
责任单位:宣传部、各有关单位
6.打造网络思政课平台。持续加强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圣地红网)、小红专等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扶持“圣地元素”“圣地熔炉”“圣地青马工程站”等思政类公众号的发展,不断增强重点平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进行集体备课,及时向一线思政课教师传递理论政策和时事热点。利用慕课平台,办好“延安精神概论”“红色经典导读”等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程。持续打造“辅导员说”线上栏目,通过发布辅导员思政网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领。
责任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7.加强舆情监控与管理。按照《延安大学舆情应对处置管理办法(修订)》《延安大学舆情处置应急预案》要求,建立舆论危机预防应对机制,做好对重大活动、热点事件、热点问题的监控,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维护、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工作能力。组织专题讲座,提升在校师生的网络风险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在网络、朋友圈、微信群发布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主动参与辟谣工作,举报不实信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教育,签订网络文明责任书,规范师生网络行为。
责任单位:宣传部、稳定办、学工部等
8.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积极动员、引导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工作。持续推进校园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宣传部
(三)网络空间文化培育
9.丰富网络文化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凝聚传播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广大师生中、传导到办学治校的各方面。深入开展网上党史学习教育,传播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党和人民在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短视频、图片、文字)。动员师生积极参与“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引导学生创作、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音视频等。通过创作传播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师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高尚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党委
10.推动网络成果评价。努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设,优化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
责任单位:人事处、科研处、学工部、宣传部
(四)网络空间道德实践建设
11.加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典型案例和事迹网上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深化网络诚信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品牌活动,大力传播诚信文化,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
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宣传部、各学院党委
12.做好网络安全教育。邀请网络安全设备厂商和网络安全专家为广大师生做专题报告。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做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延安市网络安全对抗演练,形成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新局面。开展经常性的网络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师生的网络化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责任单位:网络信息中心、保卫处
13.打造网络扶贫公益平台。深入开展教育网络精准扶贫扶智工作,加大网络扶贫研发和课题研究,通过“视频课堂”“产品推荐”等方式,打造网络扶贫公益平台,做好对我校定点帮扶区域的网络扶贫工作。
责任单位:统战部、组织部、工会
14.推进网络志愿服务。推进网络志愿服务,引导师生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健全网络志愿服务体系,创新“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模式,广泛开展线上主题团日活动,激发学生热心公益、参与慈善的热情。加强网络公益规范化运行和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促进网络公益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单位:团委、各学院党委
(五)网络空间文明创建
15.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引导,大力强化网络文明意识,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网络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网民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文明风尚。进一步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深入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创新开展网络普法系列活动,健全网络不文明现象投诉举报机制,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监督,推动网络空间共治共享。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树立文明网络风尚的保障作用。
责任单位:宣传部、保卫处、各学院党委
16.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大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诚信教育,提升师生网络素养。积极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校园“四有”好网民。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构建主流正面的网络道德体系,利用道德的规范作用增强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责任单位:学工部、宣传部
四、工作要求
1.组织保障。各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狠抓落实,要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网络文明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全过程。
2.经费保障。按照中省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的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确保网络文明教育正常开展。
3.总结推广。各部门、各学院要加强对工作规律的认识把握,根据网络建设的新发展、网络文明的新要求、网络文化的新形势、师生群体的新需要,不断推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等创新,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总结网络文明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并予以广泛推广。
抄送:有关校领导。
中共延安大学委员会 2021年10月15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