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工学院
山丹丹花是盛开在陕北黄土地原野上的一种火红的山花。陕北民歌里有“山丹丹花开背洼洼红”,因为它不争奇斗艳,总是默默地盛开在植物并不茂盛的背阳之处;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响祖国山川大地,经久不衰。每当提到山丹丹花,就会联想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火红岁月及质朴的延安人民。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大学教坛根植了近三十年的杨红霞教授,犹如一株盛开的山丹丹,默默无闻,却火红了一片天地,成为师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
一、立足大局,全面推进学院发展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又是原名保留在革命老区的唯一一所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延安精神是延安大学的旗帜。
作为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和党委副书记,杨红霞是延安大学土木建筑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延安大学土建学科创建于1995年,初创时几乎一无所有,她与同事们硬是凭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白手起家,不仅将学科专业建起来,而且由挂靠其它学院到独立成系,最后建成学院。
杨红霞担任系主任、院长16年,带领师生在原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先后创办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3个本科专业和1个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多方争取资源改善专业实验条件,先后建成32个专业实验分室。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她的付出。
二、努力弥补人才缺乏短板,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高层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杨红霞采用“引培并举”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她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专业院校,深入到院系宣传我校人才政策,甚至约见目标人当面做工作,在合适机会也联系并引进了相关专业的海外留学生。同时,她多次与学校人事部门说明人才引进难的现状,争取外培政策,鼓励年轻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以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还采用合同制的形式暂聘高层次专家作为师资短缺的临时过渡,解决了师资短缺与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深造的矛盾。
人才引进来是一回事,长久留住人才是另一回事。她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来“拴住”人才,主动为来校博士争取紧缺人才待遇,根据人员专业背景进行分组编队,并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热心为生育老师或家属联系医院。通过近1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由包括26名博士学位教师在内的相对稳定的56人建工大家庭。
三、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尽心竭力传帮带
引进人才难,把博士人才培育成优秀教师更难。学院引进的博士生大多数是工科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和锻炼。作为老教师,她每年都要担任1-2名青年教师导师工作,指导他们备课、授课、开展科学研究。她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三审三校”实施细则,即新教师上讲台之前指导教师必须审教案、审课件、审课程安排,通过试讲校正教态、校正口头禅、校正板书;同时,她也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要求他们注意平时积累,尽快明确研究方向、融入团队、申报项目,指导他们选择课题和撰写项目申请书等。
经过悉心培养和指导,所指导的青年教师获延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近五年,有5人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杨红霞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四、大力营造学院文化、聚力塑造高尚师德
一个强有力的集体离不开共识的文化灵魂。作为学院兼职党委副书记,把学院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合。自2013年学院独立运行以来,提出“崇德博学 善建筑梦”的院训,将“立身为公 学以致用”的校训在学院专业化、具体化。通过墙展、情景剧、举办“传承建筑人奋斗精神、筑牢建工人信念之基”建筑名家系列宣介会等形式,宣讲梁思成、茅以升、杨作材、张锦秋等建筑名家在建筑、土木、桥梁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生平事迹,使师生把建筑名家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独特的学院文化。
坚持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交谈、集会等各个场合,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讲座、毕业寄语中,坚持用传统文化所呈现的辩证思想、人生哲理、处世态度等诠释今天的现实生活,帮助同学们认识大学、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常态。
杨红霞老师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
同时,她结合党员教育,把教师恪守学术道德、思想道德作为底线,把在师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上线,使师德师风教育和党的建设高度统一,师德和党建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2018年学院党总支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团队荣获陕西省师德示范团队;同时,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延安大学、延安市妇女联合会同时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五、推行启智施教、以研促教,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作为学院专业骨干教师,杨红霞教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失误,满足学生的需要。舍得投入时间、精力与学生交流,在思想、心理和生活、学习等方面关怀学生,帮扶贫困学生10余人,辅导、推荐20余名曾经被认为的“后进生”考取研究生。
勇于承担教学任务,在师资不足的非常时期,她冲在前面、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先后担任了《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理论力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等10多门土建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学生评教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实习、毕业设计、讲课比赛、教学优秀奖等。
课堂上的杨红霞老师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倡导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她带领师生先后完成了延安大学杨家岭后山地形图、校园平面图、地下管网(地下暖气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平面图及45幢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公共用房的楼层平面布置图的测绘工作,完善了学校基本建设资料,为学校迎评促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她还提出校企互惠合作新模式,与中铁二十一局、陕西建工集团等单位建立了26个校外实践教学、就业基地,本科生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
作为学科带头人,杨红霞老师深谙“要照别人路,自己先发光”的道理。她带头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研计划和横向服务等项目10多项,参与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BIM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专业赛事获奖50多人次,多次荣获BIM大赛等优秀指导教师和教学优秀成果奖、延安市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同时,她坚持学以致用、狠抓团队建设,推进教研一体化,充分彰显自身专业特色,组织建立“测量测绘”、“水治理调查”、“工程管理咨询”3个服务团队和“岩土工程”、“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BIM”、“水文水资源”、“工程建造与管理”等6个教学科研团队构成的“圣地筑梦团”,主动对接学校和陕北老区建设发展遇到的工程问题,积极开展黄土力学、高填方黄土地基处理、窑洞加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陕北城乡宜居环境建设与生态可持续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着力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延安市服务地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与陕西建工第十三集团公司等地方建筑企业进行“高填方黄土斜坡复合地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施工阶段测试分析与支撑系统优化”等项目技术开发和“BIM”技术培训服务工作,为延安新城建设、老城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杨红霞教授一直坚守在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管理和教学一线,勤勤恳恳、耐心细致、以身作则、开拓进取,成为深受学生爱戴、同行敬仰的好老师。但她自己却说:“管理是学校赋予我的职责、教学和科研是自身份内工作,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相比‘更有特色、更高水平’、‘一流专业、学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然而,在师生心目中,她犹如一株盛开在陕北的山丹丹,平凡而普通,却映红了一片蓝天、鲜艳了一方热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