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出陕西省“教育世家学习对象”,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杨彦玲教授。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位老师当初选择教师职业时,或许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教育情怀。随着时间推移,坚守这份初心、这份情怀则显得愈发珍贵。
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在很小的时候,记得母亲在煤油灯下除了缝缝补补就是伏案备课批改作业。70年代初,经济条件、物资基础,还是人才储备方面,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领域,马家砭乡就将几个村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所学校,在生产队几间闲置的民房,临时指定几个村里的文化人,不让他们下田劳动,而到村里的教学点负责给孩子们上课,初中毕业的母亲有幸成为村里的一名小学教师。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教室,更不用说其他教学设施了,连基本的课桌凳都没有,艰难的教学条件,是今天难以想象的。母亲很能干,里里外外都是能手,在学校既是老师又是学校的零工,加固门窗、维修围墙、给孩子们烧水做饭等等。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她既要照顾自己家的责任田,保证自己的口粮,又要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用耐心和爱心教会农村孩子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所带班级在全乡统考中名列前茅,曾经的付出和努力,受到学生和乡里相亲们的认可与尊重,在历次民办教师考核考试中,成绩在全公社数一数二。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这些老师的工资待遇都很低有些人为了个人和家庭的生计,放弃了民办教师的生涯,而选择了其他收入相对较高活计。母亲却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课余时间潜心钻研业务,博览群书,积极准备考学升造,经过两年多的备考,1982年如愿考取了延安师范学校,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成为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公办教师。毕业后分配到子长县东风小学,一教就是一辈子,曾获马家砭公社优秀教师、子长县模范教师、子长县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母亲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深深影响了她的一双儿女,也在他们的心田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1994年夏天,延安医学院毕业后杨彦玲毅然选择留校任教,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和高级神经生物学技术等课程。教龄党龄28年,日夜不辍、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用她自己的话说,日夜不辍是对学生的责任,任劳任怨是对职业的敬意,尽心尽力是自我价值的追求。
暑往寒来,春华秋实。2019年,杨彦玲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肯塔基州大学脑脊髓损伤中心研修,回国后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展开神经修复再生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教育厅、延安市科技局资助科研项目共8项。作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一流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一流专业临床医学主持人、延安市神经生物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延安市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科研成果多次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延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入选陕西省“三秦人才”和延安市新世纪“225”人才,荣获延安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延安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延安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培养硕士研究生22名,服务并促进陕北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医学院首任院长,做好顶层设计,统揽全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发挥院长领衔作用,推动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学生们的眼中,杨老师温和娴静,浅浅的微笑隐于清秀的脸庞,她常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杨彦玲28年从医路,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牢记当年的医学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020年伊始,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积极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等领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彰显了医学教育者的能力、责任和担当。在经历这次疫情的洗礼后,她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也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一名女性医学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杨彦玲老师授课
弟弟杨石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1年杨石岭作为县上高考状元考取了西北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已经21个年头。长期从事风尘沉积与古环境研究,重建了典型冷暖时期古沙漠边界,并估算了夏季风雨带的进退幅度;构建了成壤碳酸盐形成的概念模型,发现黄土高原C3/C4植被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季风降水的季节配置而非降雨量;通过比较典型冷暖时期C3/C4植被的空间分布,提出全球变暖将导致季风雨带向北推进,从而逆转目前的北方干旱化趋势。在PNAS、GCA、EPS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60篇。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中科院项目。2009–2014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组)秘书,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黄土小组委员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11年获第二届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8名,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坚持给地球和行星科学学院讲授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这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好评如潮,学生一致认为杨老师的讲课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很有逻辑性,科研和教学能力出色,是一位温暖、善良、充满正能量的好老师。教学评价系统里学生这样建议,希望杨老师的课时能再多一些,上课时能多笑笑,这样看起来不会那么严肃。
杨石岭野外采样
更让人欣慰的是教师情怀在她们家庭传承,如今她的儿子郝介一已传好教书育人接力棒,一家三代坚守三尺讲台,传承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2021年7月郝介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去高校工作,任教于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辅导员全身心的投入到他喜爱的学生工作中。辛丑岁末,新一轮的疫情在西安悄然蔓延,新冠肆虐,同心抗疫。2021年12月25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启动应急预案,开始封闭式管理,虽然他入职时间不长,工作经验尚浅,但朝气蓬勃,热情高涨,就如一位久经沙场的勇士,奔赴学校,扎下身子、沉到一线。一个多月和学生同吃同住共抗疫,同风雨共进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辅导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责任和担当筑起了校园里一道坚实的防线。辅导员工作任务艰巨、举措精细,全员核酸检测组织管理、宿舍巡查和文化建设、用餐秩序维护、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和宣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范知识等各项具体工作,在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着陕师院的莘莘学子,彰显了师者的仁爱之心,也诠释了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关爱。在这场战“疫”中历练和成长,让爱和希望在校园蔓延,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优秀辅导员。
郝介一召开主题班会
就这样,祖孙三代四人坚守在三尺讲台,承前启后、矢志育人,用一腔教育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展示着教育人的最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