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广斌
2006年,延安大学数学系教授侯明书逝世。遗体告别的时候,很多人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行。那天,位于一条山谷谷口的殡仪馆,馆内已经容纳不下送别的师生,馆外的山坡上也黑压压地站满了人。根据侯明书的学生张俊哲回忆,与侯老师进行最后告别的起码有三四百人,这一情景在当时规模还不算很大的延安大学极为罕见。告别仪式现场,听着主持人和亲朋好友介绍侯老师一生的为人处事,想到他几十年来对自己的苛刻和家里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陈设,很多人禁不住伤心落泪,甚至失声痛哭。
因为,这是怎样一个无私忘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息求索而又充满情怀与大爱的人啊!
不懈追求 科研取得非凡成绩
1930年出生的侯明书,是陕西华县人,1952年考入西北大学数学系。上学期间,在单叶函数课教师、国内知名数学家刘书琴的鼓励和引导下,侯明书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完成了一篇颇有见地的毕业论文。1956年大学毕业后,侯明书留校任教,对学术研究更加倾心,在1957年3月至1958年3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四篇关于单叶函数的论文,在复变函数领域崭露头角。
1958年,为了为支援陕北老区建设,侯明书从西北大学调入延安大学工作,但他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信息的闭塞和物质的匮乏而放松学术研究。
1979年年初,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在第2期上发表了侯明书的论文《关于α¯拟星形函数》。当时,《科学通报》主要报道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份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全国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侯明书和他的论文,一下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谁也没想到,四个月之后,侯明书又在《科学通报》1979年第6期上发表了论文《关于Opial不等式》。这篇论文,不仅在延安大学,而且在全国数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原来,早在1965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关于Opial不等式》,对Opial不等式给出了一个新证明。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再无新进展。侯明书的这篇论文,是继华罗庚之后,国内关于Opial不等式的第二篇学术论文。直到今天,如果在互联网上检索有关Opial不等式方面的科研成果,依然能够发现,侯明书的论文和华罗庚的论文排列在一起,多次为人所引证。侯明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包括华罗庚、王斯雷、胡克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数学界著名学者的关注。据说,华罗庚在看到侯明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后说,“没想到延安大学竟有如此(学术)水平”。1979年3月,侯明书作为第一作者,还与著名单叶函数专家胡克合作,在《江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论文《单叶函数S_C的偏差定理》。
不过,在一些了解侯明书的人看来,他接连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件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在偏僻而办学规模较小的延安大学,竟然有人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情理之中”是因为大家知道,侯明书是一个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人,甚至为此到了痴迷的程度。侯明书学术研究水平高,还有一个细节能够佐证,那就是有时候,他一个晚上就能为一篇论文想好框架。很长一段时间,侯明书和校内大多数教师一样,一家人挤在一孔窑洞里,窑洞前种着一点弥补口粮的庄稼,他既要上课,又要参加各种劳动。夜晚,他就在窑洞内简陋的书桌上,不断地进行演算和论证。因为经常停电,他和其他教师一样,都在抽屉里备着几根蜡烛。
侯明书关于单叶函数的研究也引起了省上的关注。1979年5月,“单叶函数的几个问题”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该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在延安大学恢复重建之后的40年间,获得这一层级的奖项唯此一例。据熊道统教授回忆,这一奖项甚至不是延大申报的,而是省上点名要求学校上报的。侯明书的《关于Opial不等式》当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990年,侯明书发起筹建了延安地区数学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1991年退休之后,他仍坚持不懈从事学术研究,陆续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他的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于2004年,当时他已经74岁了,因为胯骨摔伤,一直病卧在床,但依然没有停止思考和研究。侯明书的学生郭金保说,他去探望侯老师时,劝老师安心休养,不要过于劳累,可侯老师说自己一天不思考,就觉得脑子不行了,写写论文,脑子就不会坏的。2006年侯明书去世后,料理后事的时候,人们在他床头发现大量手稿和未来得及发表的论文,看到的人无不鼻酸落泪。侯明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着科研精神,令人深深震撼。
终身俭朴 慷慨之举石破天惊
生长于关中农村的侯明书,自小就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品格。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间隙,他总是不知疲倦地演算,有时为了节约纸张,他就利用黑板来写。
侯明书直到去世都一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裤子和上衣都是补了又补。他的饮食更为简单,常年的主要食品就是面条。
在窑洞里居住时,他家靠窗的写字桌上方吊着一个筐子,里面平时基本上是空的,发了工资之后,筐子里偶尔会出现几根麻花,孩子们用水泡麻花,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但是,侯明书所做的一件事情,却石破天惊,让人们看到了他简朴与大方之间的巨大反差。1988年12月,58岁的侯明书找到延安大学副校长熊道统,提出自己愿意拿出10000元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鼓励大家重视科研工作。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不高,10000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侯明书的月工资从89.5元涨到147元,才刚刚两年。他开门见山的提议,让熊道统一时有些发愣。
熊道统问候明书,你哪里有那么一笔钱哦?
侯明书抬起脚,指着鞋说,你看,我的鞋子是手工纳制的,不花钱;又指着自己摞满补丁的中山装说,你看,这是不是咱们刚到延大时,我身上穿的那件上衣?平时么,少吃一点肉,对身体还有好处。
当时,侯明书的小儿子正在西安交通大学上大学一年级,熊道统建议他再征求一下家里人的意见。过了些天,侯明书又来了,对熊道统说家里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得知侯明书要将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10000元,捐给学校设立青年教工科研奖励基金,许多人既不敢相信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积攒那么多的钱,又不敢相信他能如此不顾小家为大家。
拿出10000元,对侯明书意味着什么呢?侯明书初到延大时,月工资是65元,几年后涨到了69元,过了18年才又先后涨到78元、89.5元和147元。也就是说,从1958年到1988年,侯明书从延安大学一共领了27600多元的工资。吃饭穿衣、孩子上学、人情往来,30年间一家人得花多少钱啊!
和他熟悉的一些教师劝他说,孩子还在上学,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可侯明书面对这些善意的劝阻,反反复复所说的只有一句话:“你不用管了。”
1989年11月25日,延安大学举行了“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职工科研奖励基金会”成立大会和捐款接受仪式。基金会决定利用10000元钱的利息,每三年颁奖一次,奖励那些在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并且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奖金为人民币1000元。这是延安大学恢复重建以来,在科研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校级大奖。
1989年12月的《延安大学报》这样报道:“侯明书同志是1958年为支援陕北老区建设从西北大学自愿到我校工作的。30年来,他潜心钻研业务,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和单叶函数的几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屡有建树,成为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学术带头人。李凤青同志是1972年由耀县调入我校数学系工作的。他们夫妇志同道合,献身于基础数学的研究中,无意追求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无意为子女创造优裕的生活条件,而早就有心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贡献给学校。去年李老师不幸因病去世,侯老师为了表示对发展陕北教育事业的心愿和对逝者的纪念,毅然将他们共同积累的10000元捐赠出来。”
1989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的报道中说,侯明书“至今家中未置办一件现代化家具和电器”。
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职工科研奖励基金设立的消息,在全校教师中,尤其是在青年教师中,激起不小的波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搞好科研,争取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工科研基金奖,一时成为许多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的小目标。
1992年9月,经多次评议和对申报人成果严格审查、投票选举,第一届“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工科研基金奖”揭晓,政法系郭必选、数学系郭金保两位教师分别获得文、理科基金奖。郭必选从事延安学的开拓性研究,先后发表论著30余万字,其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和关注;郭金保主要致力于代数学领域研究,共完成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五篇发表在《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获奖两个月后,郭金保被破格评选为副教授。在省上答辩的时候,他介绍了自己获得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工科研基金奖的情况,一些评委告诉他,当时省级奖项的奖金也没有这么多。
1995年,中文系古风、化工系王文亮、数学系王殿军三位教师获得第二届“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工科研基金奖”。古风说,侯明书的行为和捐款设立的这一奖项,给了他极大的鞭策和鼓励,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学术研究之路上走下去的决心。1996至1998年,古风连续三年获得陕西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还获得国家“八五”科学技术成果优秀论文奖。
1998年12月,第三届“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工科研基金奖”揭晓,中文系王冠、数学系王辉分别获得文、理科基金奖。这一年,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和社会货币总量的提升,10000元产生的利息和1000元的购买力都已经大幅度缩水,为了保持奖金的含金量,侯明书又提出他再拿10000元,注入到奖励基金中。原来,从1993年10月起,侯明书成为延安大学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当时不光给他补发了一笔津贴,此后每月还有固定的津贴,他又觉得自己“有钱”了,所以执意向基金中追加了10000元。
在那之前,学校房改时需要职工购买自己居住的住房,尽管还不到10000元,但侯明书也拿不出来,后来还是借钱交的购房款。
“李凤青侯明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奖”不仅对获奖的青年教师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推动学校和青年教师重视科研工作,以及对学校和数学系后来的重点学科建设和申请硕士授权点,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古风说,那10000元基金,不是一般的善举或者好人好事,它是老一辈延大人倾其所有、激励年轻一代的一颗心。
胸怀大爱 情牵校系事业发展
侯明书非常热爱延安大学。1958年自愿从省城西安到偏远的延安工作时,他的选择既是适应国家需要,也饱含着高尚与牺牲,此后的20年间他与其他教师一起,为延安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贡献了全部的聪明才智。他在没有系主任的情况下,担任了多年的主任助理,从大学毕业算起,足足当了23年助教。
1979年后,侯明书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他潜心教书育人、刻苦钻研学术,通过不断努力评上了副教授、教授,成为当时系上仅有的两名教授之一。
据说,侯明书老师上课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他的复变函数课通常都是夫妻组合,由侯明书主讲,李凤青随堂听课并辅导;或者角色互换,由李凤青主讲,侯明书随堂听课并辅导。当时使用的教材,都是老师们自己编写的,每次上课,侯明书夫妇用粉笔一写就是几黑板。那时,每天19:00至20:30上晚自习,一般都是辅导课,侯明书和李凤青夫妇从来没有缺席或是迟到过。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他们都会一一解答,解答完毕后常常会在教室坐到21:00至22:00,确保大家都没有问题才会离去。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侯明书老师还经常询问农村来的学生在学习、生活或其他方面有没有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侯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和声细语,温文尔雅,往往能带给学生们带来莫名的温暖。他还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与进步,鼎力推荐有的教师去高水平院校深造。
侯明书的学生、数学系教师高丽说:“当时的图书资料比较有限,老师们基本上都会到系里的资料室去看书,我也常去,而且几乎每次都会碰到侯老师和李老师。他们夫妇也非常喜欢订阅杂志,当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老师只订一两种杂志,而侯老师夫妇往往是订阅杂志种类最多的。毕业留校后,我想考研继续深造,让侯老师做我的推荐人,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还勉励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进取,多读书、多努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做一个好老师。”
同事和学生们认为,侯明书老师具有高水平的学术修养、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以及仁厚宽和的师者之风。他坚守初心,追求理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用知识和仁爱滋润学生,用智慧与血汗谱写了学校建设的壮丽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惯常的人生中显露了非同凡响的壮举。他用深沉的大爱,也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诠释了学者和师者探求真理、传道授业的使命与责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时,侯明书谈到了自己的初衷。他说,要把科研的气氛搞起来,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至少要把数学系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惯常的生活中,侯明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常人的高尚。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是前行队伍里迎风招展的旗。
(本文参阅了杨延的推文《侯明书的赤子情怀》和兰天峨的通讯《大爱千秋,师者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