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务处凝心聚力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本科教育显特色上水平

分享

发布时间:2019-11-19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教务处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重要批示精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凝心聚力促改革,实实在在谋发展,推动本科教育显特色上水平,本科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一、对标准找差距,推动本科专业建设上水平

一是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教务处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对标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实施意见,按照“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岀”“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五个方面的标准,找出一流专业建设差距,形成了《延安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整改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二是加快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延安大学本科专业调整与增设工作方案》,根据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保有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培养结果满意度,建立本科一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全力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对照“国标”和各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好专业认证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推进师范专业、医学专业和优势工科专业认证工作。

二、紧跟改革趋势,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校“十三五”期间本科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我校深化本科教学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作为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对高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对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务处印发了《关于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项检查和卓越人才培养2.0版升级改造工作的通知》,对前期立项的三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以深入院系查看教学实践活动、参与师生座谈会和集中汇报等形式进行检查。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开展升级改造工作,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等国家已开展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以及我校新设立的各类创新人才实验班。

三、突出改革创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金课”建设

教务处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优中选优、重点建设、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印发了《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金课”建设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着力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是开展线上“金课”建设。教务处积极挖掘学校的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线上“金课”,目前已经上线了《红色经典导论》《延安精神概论》《解剖与生活》《从0到1,开启混合式教学的秘密》《路遥小说导论》《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现代教师学导论》《多媒体课件因“理”而精彩》《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餐饮管理》《国际友人在延安》《古典小说名著选讲》等10余门在线开发课程,4门课程获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称号。二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金课”。拟立项10门左右课程,开展基于自建在线课程的混合式“金课”建设和基于引进在线课程的混合式“金课”建设。三是开展线下“金课”建设。在前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基础,建设10门左右课程理念新,教学方法灵活,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多样化,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推广性,课程挑战度高、创新性强、教学效果突出,广受学生好评的线下“金课”。

四、整资源凝特色,培育本科教育教学成果

一是注重成果顶层设计,聚合优势打造精品。教务处高度重视教学成果的顶层设计工作,从教学成果的前期培育、运用推广、条件保障、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加强指导与规划,保障各项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最终冲击教学成果奖。2019年,教务处在校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主动策划,精心培育,打造特色化的教育教学成果,最终遴选打造了11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9项教学成果申报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评审。二是注重成果指导论证,把好成果申报关口。教务处在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形成过程中注重加强成果的指导与论证。在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团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跟踪指导,为成果的形成、应用和推广把脉指导。在上报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时,学校组织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校外的专家学者对成果进行反复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调整思路、完善成果,确保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命中率。

五、聚焦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充分挖掘梳理各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深入践行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推动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务处印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开展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各专业传承延安精神的典型事例、优秀校友敬业履职和践行延安精神的先进事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培育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总结推广一套“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同时,在前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务处印制了《延安精神进课堂教育读本》,拟出版《延安时期红色故事选编》,以此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六、着眼能力提升,多举措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鼓励各院系组建师资队伍,开设专创融合性课程,同时加强对课程团队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管理,目前已开设7门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学校培育的两门创新创业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创新思维与教育创新创业》作为全校特色公选课,本学期选课人数近200人。二是加强大创项目建设工作。学校今年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4项,较去年增长了60%,近期,学校开展了2019年校级大创项目申报工作,拟立项建设260项校级大创项目,培育打造2020年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三是加强“互联网+”大赛实施过程。制定《延安大学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和支持项目实施。今年,我校参赛项目共计597项,参赛学生达2800余人,较往届项目数和参与学生人数分别提高了7%、13%,获得省级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7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竞赛成绩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四是加强创新创业实验班建设。在2019级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中,遴选30人左右,组建“区块链创新实验班”、“李富春人工智能实验班”。完成了《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语言设计》、《智能家居实训》等课程的集中授课与实训,开设《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基础》、《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应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循环神经网络》共7门由百度和中科院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培养试点效果好。五是加强学科竞赛组织工作,扩大学生覆盖面和受益面。今年,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我校首次独立组队的中国延安大学团队(YAU-China)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简称iGEM)斩获银奖。

七、紧扣实践育人,强化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我校“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获批2019年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二是组织开展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活动学校制定了《延安大学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方案》,将展演活动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明确展演任务分工,认真策划,精心组织,与“延安大学‘校园之春’艺术节”等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种文化艺术活动,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三是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2019届学生毕设采用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

八、助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

着眼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变革,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发挥教务管理新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培养方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安排、考务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网上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排课管理、成绩查询等业务在网上办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务系统网络平台查询课表、申请教室、登录成绩、网上选课等。二是分批建成满足现代化教学的智慧教室,目前建成多媒体智慧教室128间,其中精品录播教室4间、常规录播教室8间、研讨型智慧教室38间,在建的智慧教室35间,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3%。三是建成标准化考场,在现有的标准化考场的基础上,在新校区公共教学楼建设标准化考场、保密室,视频信息等通过网络接入省级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教育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教务处供稿

 

上一条:【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亮点和特色 下一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西安创新学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