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园 核稿:张文生 编发:党委宣传部
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工”的总体目标及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有序地开展各项教学准备工作。
一、做足预案应疫情,保障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先后起草了《政法学院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安排的预案》、《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政法学院本科教学开学前期工作安排的通知》和《政法学院本科课程在线教学保障工作预案》。
二、动员师生齐发力,组织线上教学有序展开
(一)教师积极主动“厉兵秣马”
2月10日之前在学院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对本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了摸底排查,确定课有所属。2月20日之前,根据学校安排,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完成了各类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的培训。2月22日之前,组织本学期所有任课教师按时完成了在线课程教学大纲的报送,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将电子版教材提前下发至各班学委。2月28日之前,协助任课教师完成了各类设备的调试,并通知各系主任对每位任课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核,并对上课纪律进行了重点强调。为确保3月2日在线课程正式运行顺利,要求老师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至少准备2份预案,如其一有问题,及时启动第二套方案。
(二)学生热情高涨“蓄势待发”
2月10日之前,对所有同学的家庭住址、目前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具备在线学习条件进行了认真排查。2月22日之前,要求所有学生至少有一本和上课相关的电子版教材。2月28日之前,要求各班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设备调试工作。3月1日之前,对学生上课纪律进行了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将线上授课事宜向家长说明,希望家长能在学习上进行督促检查。
另外,还重点强调了开学初学生补缓考、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等事宜。
三、翻转课堂显特色,着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翻转课堂”为导向,以自主学习和线上辅导为助力。为降低疫情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全院各任课教师提前主动学习、熟悉各种教学平台操作规范,提早按照所任课程的内容与特色编排教学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建立微信群等便捷互动媒介,加强师生互动频率,了解平台使用效果,逐步调整教学思路,由传统教学向“翻转课堂”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根据文科专业自身特性,学院所开设课程主要以自主学习和老师线上重点讲授、特色辅导为主,通过提前给学生发送电子版教材、预习课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讲课内容、把握讲课重点;课上通过弹幕与语音或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与答疑,解决课程重难点内容;课后通过上传作业、测试习题,检测授课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断推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现。
(二)以专业特色为导向,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追求。政法学院围绕学院开设专业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在打造中共党史专业的学科特色建设上,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动将理论结合时事政策,有意识地将思政课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延安精神等内容融入在线课程。除了发挥任课教师的创造性,党史专业的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通过自身实践加深课本知识的认知。比如中共党史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共党史》这门课,开展了“家乡的红色记忆”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家乡在民主革命时期发生的革命活动,涌现的革命先烈,讲述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从而感悟家乡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初心使命。而学生搜集的历史资料,也将在线上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讲述等形式在教学平台上与本专业师生公开分享。任课教师也会将这些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作为以后党史专业的教学资源供后来的学生继续使用与学习。
(三)以教学质量为导向,以完善学生评教形式为抓手。为了高质量完成线上教学的质量,学院结合学校质量监控处下发的问卷调查,通过线上线下、师生共参与的评教方式来获得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真实反馈,抓住网络教学的现实难题,以师生互动促成师生共进,以有效反馈推进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网络教学质量。学院对师生反映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吸收良好建议,加强与师生的有效互动、沟通,及时对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切实提高教师网络教学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能力,从多方面、多层次优化网络教学环境,从各个方面保障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发展,不断推进本科教学发展。
(四)以主题教育为导向,以有效宣传为促力。学院每天微信推送学生反馈课堂效果好,授课准备充分的老师,通过典型案例带动学院整体进步,激发教师群体的网络教学热情。隔天推送学生在线课程各类学习心得体会,在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建议等文章,通过局部示范带动全员参与,促成学生群体的网络学习能力。以此,围绕主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信息互通、经验借鉴、工作互促,激活政法师生内生动力,释放政法师生自主空间,营造政法师生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越困难,越坚强,从而推进网络教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