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平 核稿:解文元 编发:党委宣传部
本网讯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我校于5月26日下午组织师生观看了电影《柳青》。
参与观影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通过重温作家柳青深入生活创作的感人事迹,深切感受到了文艺前辈们可歌可泣的创作心路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家国情怀,更从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感受到了“传承”道路与气派的重担。
文学院博士刘芳芳认为,电影《柳青》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展示了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长安十四年”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农业合作化”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为观众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了解柳青和《创业史》,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电影突出了柳青作为一名党员作家,深入人民群众、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以及“要写作,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先塑造自己”的写作主张,基本符合刘可风《柳青传》的主要内涵。
2020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徐姝瑶认为,电影《柳青》为我们再现了柳青由一个穿着西装、讲着外语的知识分子,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下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变成一个穿着粗布衣、讲着关中方言的农民,从对农村、农民不了解到让农民信服他、与农民惺惺相惜,柳青影响了几代作家的不只是创作的史诗性,还有柳青作为党员、作家、干部的担当。柳青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引领下进行的创作,《创业史》深刻贯彻了毛主席所说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2020级现当代文学硕士夏华阳认为,影片中柳青为了创作出一部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展现时代新面貌的作品,深入扎根皇甫村,与人民群众一同参加合作化运动,感受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就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柳青创作出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力作《创业史》生动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这也启示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一定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通过组织师生代表观看电影,引导师生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和把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推进了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