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我校干部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分享

发布时间:2023-05-30

组稿:党委宣传部    核稿:刘小淼


本网讯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涵,科学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布权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足学校学院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奋斗。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有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再次强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延安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的管理干部,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使命任务,在组织协调、举措创新、推动落实上下工夫,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探索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实现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韩盟老师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感鼓舞。教育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教育不仅是国家进步的基础,也是培养新一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将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提供有力支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责任和使命,应该积极行动,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来履行教育职责。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要牢记教育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为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新一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万莹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人才的助力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更要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将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用笔触书写中国语言文学的故事,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同时,我也会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为新时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人才。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博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作为延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我对此深有感悟。延安大学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努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过历史接力棒,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刘一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更作为一名延大学子,应以延安精神淬炼灵魂、升华思想,要肩负起时代重担,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当以百折不挠的姿态和亮丽的青春风采,奋发图强,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扬起理想的帆、筑牢理论的船、把紧思想的舵、划起奋斗的桨,以青春汇聚磅礴力量,为祖国之强大,为民族之复兴,为人民之幸福不懈努力!

 

 

上一条:我校举办2023届医学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下一条:物电学院多措并举推动“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