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雨薇 核稿:张翔
本网讯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延安大学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方案进行了调整,课时由36学时调整为40学时,包括24学时的理论课程和16学时的实践课程。为确保课程顺利开课,学工部于9月23日上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321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讨会,授课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会议。
授课教师们对课时内容与主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理论课时的核心主题与内容,摒弃以往零散知识点简单堆砌的方式,课程围绕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主题,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课时规划方面,详细规划了心理团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具体内容,明确了各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实施步骤,确保学生在不同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深入且有序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学工部副部长王红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过程管理中,应着力完善心理育人机制,培育学生的正向心理资本。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在效果评估中,要着重于成效衡量,确保教育输出转化为学生的实质性发展。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效果,将教育成果落在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中。
本次课程调整旨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自身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此次研讨会为课程组提升教学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学工部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把延安精神等宝贵财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培育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意志品质、积极乐观心态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等延安精神特质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