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许静洪副校长参加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分享

发布时间:2011-12-17

   

    作者:郭延飞  核稿:徐长玉 编发:社科处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7日

 

12月12日,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承办。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分析研究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出席本次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分地方高校负责人共1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杨光主持。我校许静洪副校长应邀参加会议。

李卫红传达了中央和教育部党组近期对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同志关于全国繁荣发展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批示。她指出,地方高校社科力量占全国高校的80%以上,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处于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地方高等院校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李卫红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抓好思政课建设,抓好实践教学,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三进”上取得新成效。二是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科研组织创新,进一步改进科研评价,在提高科研质量、形成学术特色上取得新成效。三是坚持以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构建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对接机制,大力开展社科优秀成果的宣传普及,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四是大力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加强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在推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上取得新成效。李卫红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引导,为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会上,天津市教委、江西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大学、深圳大学、新疆大学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下午,与会代表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李卫红同志重要讲话进行分组讨论。许静洪副校长总结了延安大学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在研究和传播延安精神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提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地方、凸显特色,继续大力推动中共延安十三年、延安学、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和研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要进一步加强中共党史与延安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力度,拓展新型学科交叉领域;进一步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高等院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随后,张东刚作总结报告。张东刚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党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文化”,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以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的学术话语体系为目标,着力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张东刚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进行了深入讲解。

晚上,与会代表观看了由四川师范大学师生精心准备的专场文艺演出。

 

 

上一条:许静洪副校长参加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下一条:许静洪副校长参加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