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小波 审核:李宝怀 编发:科研处
6月14-17日,我校公管学院任晓林教授应邀出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八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公共治理转型问题,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及欧洲和非洲国家的学者们计300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是:公共治理转型与公共价值:过程、机制与效果。
会议期间,大家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努力发展新的治理框架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随着国家与地方治理的实践创新,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与分析框架。虽然公共治理的所有框架都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平衡,注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国家能力、法治和对政府的问责约束不同,各国治理转型的路径、动力、机制以及效果存在差异性。怎样才能成功推进创造公共价值的治理转型?如何推进政策学习、政策创新和政策扩散?如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如何增进政府间的合作?如何评价治理的创新?围绕上述问题,各国代表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任晓林教授提交了《我国府际关系的多样性与重构》研究成果,并在“协同治理”专题论坛进行了发言。同时,任晓林教授就“协同治理”概念在中国提出的背景问题、基层政府治理与乡村社会秩序重构问题、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公共服务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好评。
中美公共管理国际会议是中美两国举办这一领域最高层学术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校区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前七次会议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