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琅 拓婷 核稿:高治东 编发:社科处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应我校研究生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我校兼职教授刘意青教授于2012年10月22日和23日晚,在玉章楼第五阶梯教室分别作了“品读文本:文学阅读的几点意见”和“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兴起与繁荣”两场学术报告。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分别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润生教授和常务副院长高治东主持。
在22日晚“品读文本:文学阅读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刘意青教授首先对文学文本的教育和愉悦两种基本功能进行了说明,并结合自身学习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切身体会,详细阐述了文学文本细读的意义。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细读和分析的实例,刘教授具体展示了文学文本赏析性细读和辨析性细读的方法,指出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力求充实和丰富先理论知识,避免极端简单化和“扁平化”。
在23日“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兴起与繁荣”的报告中,刘意青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类的层次,之后详细分析了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兴起与繁荣的社会背景。通过对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理查逊的《帕米拉》,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和菲尔丁的《莎美拉》等小说的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详尽分析了英国十八世纪小说致力于改善社会和培养情操的具体表现。
刘意青教授的报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人文素养深厚,不时赢来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报告会上,师生们就文学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重点文学作品的研选、文学作品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学考察与语言知识学习的关系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报告由研究生学院和外语学院共同主办,是我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外国语言文学分论坛系列活动的第一阶段,其后将由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和全体研究生进行第二阶段的学术报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