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永无止境的求知者——记“2015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高晓明

分享

发布时间:2015-05-11

 

学生记者  辛亚娥  记者  兰天峨


  

 

2014年92日,2015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人选揭晓,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高晓明榜上有名。“我没有精彩的故事,没有曲折的经历,很多选择都很偶然。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考试,直到踏上工作岗位,攻读完博士,所走的人生道路一直比较简单。”接受记者采访时,高晓明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总结了他的经历。

 

   

勤奋刻苦的求知者,是最好的科研模范   

高晓明的当选与他在化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密切相关:在短短的六年内,主持并参与各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权威及核心期刊23篇,SCI收录10篇,EI收录2篇;2013年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环境治理的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过程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参与完成的“金属基晶态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项目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时还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1项,延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2006年进入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从教,其间,高晓明不知疲倦地在图书馆饱览了学科专著及前沿论文,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晓明真正对科研产生了兴趣。除去吃饭睡觉,他几乎都泡在了实验室里,每天一丝不苟地做实验超过1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可以说,化学实验室就是高晓明的“家”。说起这一点,高晓明淡然一笑:“星期天没事的话我肯定在实验室呆着,已经形成习惯了,呆家里反倒觉得无聊得很。”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三个多月里,高晓明通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忙碌中自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天黑了也不知道,有一次因为忙于测试一项数据,竟然被锁在了实验楼里。后来高晓明成了家,连他的小孩也成了实验室的“常客”,还经常嚷着说要做实验。   

2010年,高晓明赴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高晓明的导师是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知名教授李稳宏。李稳宏教授十分器重高晓明的才华,对他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敬业作风十分赞赏。在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高晓明成果丰硕,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SCI论文。高晓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李稳宏教授的“得意门生”。与此同时,高晓明成了同学口中“唾弃”的对象。因为自那以后,李稳宏教授对学生毕业的“门槛”就抬高了。他要求,凡是在他实验室毕业的,都要按照高晓明的论文标准来。

   

秉持理念的求知者,是最好的社会表率   

高晓明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他一直抱着“学以致用,用专业对口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的态度。2007年刚开始做水处理技术时,高晓明通过同学联系靖边炼油厂提供水源,可厂家却担心高晓明是环保监测部门的“托儿”,也担心自家厂子的水质不达标。最后,还是在厂里上班的同学的软磨硬泡下,才用塑料桶盛到了水。高晓明略带遗憾地说:“当时技术不先进,经验也不足,现在用的是吸附和光催化技术,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率大大提高。可是现在很多工厂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不是环境、社会效益,废水净化度不高。”   

之后,高晓明不负众望,迎来了自己科研的春天,也等来了“伯乐”。2013年,以高晓明为一完成人完成的项目“基于环境治理的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过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催化氧化——精馏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光催化氧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对陕北地区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明显。   

“一花独开不是景,万紫千红才是春”。作为能源化工新材料及催化技术开发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高晓明和他的研究团队,营造了科研成果上的繁花似锦,而他本人则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私奉献和精诚团结,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的科研建设平台取得了长足发展,经多年的凝炼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方向。他们结合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优势,在煤炭多元浆燃气化技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废水催化处理、燃料油催化脱硫处理、管路防腐与腐蚀检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01310月该团队获得“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并获得经费资助。   

数年来,高晓明从未停止过科研的步伐,他申请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小到学校项目,大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永远不给自己停滞不前的机会。他认为,大学里面的研究是基础类的,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趋势,要想推广新技术,实现化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企业可以产生直接效益,由此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力。   

谈及做科研的体会和对大学生的建议,高晓明说道:“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想法,善于捕捉创新想法的来源,比如走在路上看见某样东西就要想着该如何改进它。灵感和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有灵感的时候要及时记录且注重积累,加以发散思维,培养动手能力,不能眼高手低。动手不仅仅是做实验,还在于会用计算机做模型和实用性的东西,会用现代化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恪守道德的求知者,是最好的为师典范   

情至深处爱无涯,桃李不言自芬芳。   

“                               高            老师呀,学术上很严谨,但又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老师,他开朗,充满活力,挺亲切,挺热情的。”化工学院的一位同学如是说。   

因为年轻,高晓明自然也就有更好的“资质”和学生们打成一片。隔着窗,高晓明望着代贤楼后面的草地回忆道:“我在担任2006级应用化学班的班主任时,就是在这块草坪上和全班同学围坐在一块完成了班干部的选举工作,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无话不谈,那种感觉我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高晓明的邮箱里经常有学生发来长长的邮件向他倾诉生活学习中迷茫困惑,无论毕业的学生身在天南还是海北,他们总是能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一声声充满温情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送到高晓明的耳边。而高晓明外出时也不忘叫上当地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一块“唠嗑儿”,在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更是像一位兄长一样关爱帮忙。   

在高晓明的眼里,教书育人不光是要教好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注意塑造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平时上课时,高晓明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谈吐是否符合自身身份。即将毕业的学生甚至这样感言:“                             关于高            老师,别的方面记住的倒也不多,但老师对个人仪态这方面的印象却是极其深刻的。”   

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高晓明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帮学生答疑解惑,督促他们早到勤做。他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勤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软件应用技术。高晓明说,比起毕业设计的成果,他更在乎的是学生的时间观念,对科研的态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学生这样评价高晓明:他展开时是一棵树,凝聚时是一枚果。他可以像大树一样给人以荫蔽,也可以像树上结的果实一样馨香,让人果腹。   

作为一名科研人,他潜心科研,收获硕果累累;作为一位老师,他兢兢业业,践行为师之道;作为一个学者,他一往直前,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上下求索。科研路漫漫,教研涯无边。如今,高晓明又在迎接新的挑战,开始着手新的课题研究。求知永无止境,他必将从化学的角度,为这个由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架构而成复杂多彩的物质世界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一条:让青春绽放在青藏高原——延安大学首批9名援藏大学生志愿者7人续签6人愿意留藏 下一条:打造陕北民歌新时尚的歌者——访我校鲁迅艺术学院教师教师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