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在非洲大地上闪耀圣地之光——附院刘梅参加中国医疗队陕西省第31批援助苏丹工作侧记

分享

发布时间:2016-03-17

作者:唐璞玉  核稿:李  瑛  编发:曹兴美


2012年8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梅接到医院通知,选派她于2013年8月30至2015年10月1日参加中国医疗队——陕西省第31批援助苏丹医疗队,为期2年零一个月。

接到通知后,刘梅在不影响科室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准备。为了在语言上不影响援助工作,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第31批援助苏丹医疗队全体队员于2013年3月—8月学习英语、阿拉伯语。

8月29日,刘梅和其他队员一起登上了去往苏丹的飞机。8月30日抵达苏丹后已经深夜了,大家下了飞机没有休息就赶往驻地。第二天就接受了当地医院的工作安排,在忙碌中适应了当地的时差。刚刚到达苏丹,刘梅有四个感觉:一是热。虽然已进入秋季,但是平均气温在40度以上;二是贫困。周边的农民生活非常落后,食不果腹。医疗条件差,设施落后,药品短缺,人手不足;三是传染病多。疟疾、SARS、埃博拉、中东综合征等;四是战争。去的时候,恰逢苏丹总统换届,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以动乱著称的国家,更是危机重重。可以说,暴乱和战火与队员们近在咫尺。恶劣的环境和困难都让这些初来乍到的队员束手无策。但是看到苏丹当地患者渴望医生救治的迫切眼神,刘梅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我是中国人,我是一名麻醉科医生,不仅仅代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我还代表陕西省,代表我们的祖国。

刘梅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她把她的信念和延安精神渗透进她在苏丹的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她还挤出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当地语言、人文、风俗、民情及外事纪律,在工作中也是词典不离手,力求严谨务实。每天她都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在总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完善自己。慢慢的,她和队员们一起工作得越来越默契。

中国陕西省第31批医疗队共有队员42名,其中女队员仅有七名,整个医疗队只有三名麻醉医生,刘梅就是其中之一。此次需要援助三个医疗点:恩图曼友谊医院、达马津友谊医院、阿布欧舍友谊医院。42名队员分为三组驻扎在三个医疗点。只有骨科和麻醉医生每8个月轮换一次医疗点,必要的时候,麻醉医生还会应急到各个医疗点。三个医疗点相隔距离遥远,刘梅作为一名女医生,她不畏路途颠簸,只要患者需要,她就随叫随到,精心准备并完成每一例手术。此外,由于苏丹当地麻醉医生稀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刘梅还肩负起苏丹医生的培训工作,苏丹麻醉医生知识面窄,麻醉设备落后,她借助课件和生动案例进行有关现代麻醉的理念、围手术期病人管理的重要性、麻醉机在全麻中的使用等理论知识的培训,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手把手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她多次强调规范化,大到手术无菌技术规范化,在药品缺少的状态下用药规范化等,小到无菌衣的规范穿戴、刷手的规范化、手卫生的规范化等面面俱到,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树立了规范的意识。经过她的传帮带,苏丹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更规范的完成工作。刘梅对在苏丹工作生活的同胞也非常关心,只要他们来求医,不管多晚都会尽力救治,很多时候,把自己带的药品也免费分发给他们服用。面对人手不足,她“大包大揽”,有时她是手术助手,有时又是护士。两年多的时间,她共麻醉手术病人1006例,其中抢救疑难重危病人16例,指导带教苏丹麻醉医生3名。

习近平主席在卫生部的一次会议上曾要求医务人员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时刻不忘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那份责任,勇往直前。迈出国门的那一刻,刘梅就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在两年零一个月的援外工作期间,她始终以一个中国医疗专家、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约束自己,她尊重苏丹人民的伊斯兰信仰,努力使自己融入到苏丹人民的大家庭中,她更用医者仁心去关注每一位病人,为他们减除痛苦,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苏丹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援外期间她还荣获医疗队“优秀队员”,用实际行动让圣地之光闪耀在非洲大地上。

  

 

上一条:“五个坚持”狠劲抓 “三高一正”育英才——文学院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纪实 下一条:让更多爱心与高校贫困生结缘——化工学院一年多来吸收社会爱心助学资金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