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艳 核稿:杜林渊
历史文化学院2025届学科教学历史专业20名毕业生全员斩获优质岗位,100%成功签约,分别被深圳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等知名中学录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学院以“党政统筹锚定方向、四航育人锻造实力、精准指导破除堵点、校地联动拓宽赛道”为核心的就业工作的新成果。
一、党政统筹举旗定向,绘就就业“蓝图”。我院构建顶层设计、责任包干、攻坚行动三级联动机制,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建立“院长书记双组长”负责制,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实施“领导包抓+教师结对”就业帮扶工程,责任到人,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全方位保障”的工作格局。学院领导班子带头攻坚克难,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与榆林4所中学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协议,搭建起校地协同育人平台。
二、四航育人厚植从教“硬核实力”。学院创新“四航”育人体系,毕业生教学技能显著提高,实施“学业引航、学长导航、学术护航、社团助航”育人模式,筑牢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学业引航,通过建立“学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双轨制,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专业认知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等建立专业学习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教师技能训练”活动,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屡创佳绩;二是学长导航,通过遴选研究生与本科生宿舍结对,一名研究生带动一个本科生宿舍,开展导航互助活动,我院连续5年开展此项活动,受益学生达500余人次,形成“传帮带”良性循环;三是学术护航,组建“延河青史读书会”“世界史料研读社”等学术沙龙,培养学生学术思维;四是社团助航,通过我院的学生社团准教师协会举办“三字一话”大赛、课件设计大赛、讲课说课比赛等特色活动,助力学生练就基本功,锻造就业硬实力。
三、精准指导,打通求职“最后一公里”。构建“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体系,实施“四个精准”工程即精准摸排、精准指导、精准对接、精准帮扶。我院于每年9月份对毕业生开展全面摸排,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建立就业动态数据库,精准掌握学生就业意向;开展“简历门诊”“模拟面试”“教师技能训练”等专项活动,开展“职场面对面”精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定向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就业成功率。制定精准帮扶政策,确保帮扶到人。
四、校地联动打造育人就业“共同体”。学院深化与基础教育一线协同,与榆林二中、延安实验中学等共建“历史教育实习就业基地”,聘请贾猛、柴改莉等优秀中学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开设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相关课程,整合资源,多方发力,共促就业。
在新的征程中,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不忘初心,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教育前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育人模式,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为培养更多“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基础教育师资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