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哲豪 核稿:赵芝瑞
在春风轻拂、绿意初萌的三月,化学与化工学院秉持五育并举的育人导向,精心雕琢“劳动教育+”实践矩阵,将劳动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过程。学院通过开展六项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构建起“价值引领-技能培养-品格塑造”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让雷锋精神如璀璨的时代光芒,照亮青年学子的成长之路。
劳动筑基:锻造时代新人筋骨
学院以“三清三扫”专项行动为契机,筑牢劳动教育的坚实根基。组织300余名师生积极投身文明创建工程。在宿舍环境整治工作中,学生们严格遵循“清垃圾杂物、清积灰蛛网、清异味死角”的标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床铺革命”与“书桌革命”。他们细心整理每一件物品,认真擦拭每一处角落,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中,培养了精细化的劳动素养。
在校园环境美化行动里,一群被称为“环境卫士”的师生们,不畏春寒料峭,躬身践行劳动精神。他们手持扫帚,认真清扫校园道路上的每一片落叶;精心维护草坪,拔除杂草,为校园增添一抹生机。他们用扫帚书写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担当,让校园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餐厅帮厨活动中,志愿者们在厨房中忙碌穿梭,熟练地摘菜、洗涮,有序地维持餐厅秩序。锅碗瓢盆相互碰撞,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交响曲,志愿者们在这美妙的旋律中,深刻体悟到“民生在勤”的深刻内涵。劳动教育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层面纵深发展。
劳动赋能:智创融合双向奔赴
“化学服务你我他”公益课堂创新性地开启了智劳融合的新模式,将神秘的实验室“搬”进了热闹的新校区商业街。学生们充分运用皂化反应原理,精心制作抗菌洗手液;通过紫甘蓝pH彩虹实验,为大家解密酸碱的奇妙奥秘;在“大象牙膏”绚丽喷发的精彩瞬间,展现双氧水分解的化学魅力。
这场科普实践活动,巧妙地将专业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升华为培养知识转化能力的优质平台。学生们还精心编制了《酸碱安全指南》,并设置互动问答机制,让化学知识从枯燥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真正实现了“智育启慧,劳育润心”的双向赋能。
劳动育美:缔造生命温度
在关爱特殊群体的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彰显出独特的美育价值。在延安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们怀着无比的耐心和爱心,轻轻擦拭听觉训练设备,仔细擦洗感统训练地垫。他们用温暖的劳动,为聋哑儿童守护着纯净的“新声”课堂,让这些孩子能在整洁、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在流浪动物救助活动中,60余名学子积极参与,他们认真修缮水渠,仔细清扫笼舍,用心照料每一只流浪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学子们深刻领悟到生命之美。这些“指尖上的劳动”,不仅创造了整洁的环境,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无声的手语生日歌传递着深深的祝福,流浪犬舍里的温情互动充满了爱与关怀,都在生动地诠释着“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哲理。
劳动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在“以爱之名,守护困境童行”活动中,上千封手写信件饱含着青年学子的人文关怀。学生们伏案疾书,用心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将劳动教育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激励困境儿童的精神火炬。来自全国高校的学生干部在交流活动中达成共识,决心将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怀模式广泛传播。
劳动教育由此突破了校园的围墙,在与社会的深度互动中,培育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华。
学院构建的“四维劳动育人模型”成效斐然:宿舍卫生优良率大幅提升40%,志愿服务参与度高达98%,特殊群体帮扶建立了7个常态化项目。正如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李晨阳同学所说:“劳动让我们懂得,扫帚清扫的不仅是地面的灰尘,更是心灵的尘埃;双手创造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生命的价值。”
在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中,化学与化工学院以劳动教育为有力支点,撬动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当青年学子在公益课堂上传递科学的火种,在特教学校擦拭希望的窗户,在炊事岗位体悟民生的根本,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是锤炼品格的磨刀石,更是照亮人生的启明灯。这一曲激昂动人的青春劳动交响乐,正在延安精神的红色沃土上,谱写着新时代的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