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延安大学:扬起小红帆 传承延安情 共筑成才梦

分享

发布时间:2025-04-21

供稿: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    核稿:梁艳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秉持“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不懈地将立德树人作为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形成“小红帆”特色党建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育人之路。

一、背景起因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外语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是,学生随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如何在强化学生学科专业意识的同时,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凸显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院党委决定利用地处红色圣地的资源优势,将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组织申报了“小红帆”特色党建项目(以下简称“小红帆项目”),并于20218月获得校党委批准。

二、经验做法

三年以来,学院党委以“小红帆项目”建设为依托,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体化推进学院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延安精神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发展全过程。

延安大学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延安红色资源优势,坚持开展“访·译·讲·唱”系列活动,以丰富的“小红帆”活动形式,坚定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访”革命旧址。就是定期组织学生赴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党的奋进历史,增进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译”党史故事。就是以“延安风情篇”“党史人物篇”“国际友人篇”“校史校情篇”等四个模块,组织学生编译红色故事,提升翻译能力和水平。“讲”英雄楷模。就是组织学生用外语讲述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朗诵外文版红色作品,增强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唱”红色歌曲。组织学生翻译和演唱红色歌曲,不断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20229月,《中国教育报》以“扬起小红帆,传承延安情”为题报道了学院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相融相促”的成功经验。

(二)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将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坚持将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工作结合起来,带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引导全体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增强学科专业意识,坚定树牢爱党爱国情怀。

二是精心设计主题党日活动,凝聚师生发展共同体意识。开展了“传递中国声音:双语讲党课”“二十大精神我来说”“我期望的开学第一课”等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员工,同台讲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教学的憧憬,共同得到思想升华。

三是成立特色党小组,汇聚学院发展合力。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组建成立“科研创新”“教学示范”和“红色文化”3个特色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机制进一步增强。

(三)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了《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编写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加强教学研究。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申请获批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重点攻关项目1项,省级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总结形成了“外语+思政小点”“外语+中西比较”“外语+主题分类”“外语+语篇翻译”“外语+政策时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得到《中国教育报》的宣传。

三是推动教学实践。组织教师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组织参加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获二、三等奖25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普遍提高。

(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几年来,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重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地方基础教育、企业发展、对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是开展了县域中小学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为使县域中小学校英语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和中高考改革的要求,学院主动“送教上门”,先后为府谷、吴堡、米脂、吴起等中小学校培训英语教师近600人次。

二是开展了“对话延安·讲述中国”系列活动。为切实做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篇大文章,2023年以来,学院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革命纪念馆合作,共同成立“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基地”,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译介学术研讨会,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三是坚持开展服务地方企业的对外交流工作。多年来,学院与延安红星园国际文化园区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在研究以斯诺为代表的国际友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研课题6项,完成《斯诺在中国》学术专著1部,整理相关史料50册。

三、取得成效

几年来的组织创新工作,为学院建设赋予了极大活力,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高质量发展。

一是办学成效受到主流媒体高度关注。2023928,《中国教育报》以“扬起小红帆 传承延安情”为题报道了学院党建与教育教学“相融相促”的经验;202513,《中国教育报》以“创新课程思政模式 点亮思政育人新火花”为题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宣介。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3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其中国家奖学金8人,宝钢优秀学生奖2人,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89.2%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20.9%,应征入伍9人,基层就业7人,2人参加央视“带着书本去旅行”延安站纪录片录制工作,1名毕业生事迹受到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报道。

三是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3年来,教师发表论文(专著)50余篇(部),其中高质量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评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个,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延安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1人,省级以上思政类奖项4

四是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显著增强。3年来,学院党委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连续两年考核优秀,获评“用延安精神强党建示范党委”1次,获批“双带头人”工作室1人,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获评优秀共产党员4人。20241月,获评陕西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

未来工作中,学院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工作全局,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不断优化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机制,持续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以“小红帆项目”建设,撬动学院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条:我校国家安全教育“三进”实践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