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来自孟加拉国的求学青年——我校首批南亚留学生采访记

分享

发布时间:2011-05-07

 

记者:兰天峨   发布日期:2011年5月7日


 本网讯  四月的延安大学,杨柳垂丝绦,桃花映人面。许多师生漫步在校园里,愉悦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争先恐后地享受着春日阳光所带来的惬意和舒适。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近日,在这迎春的队伍里多了6位肤色黝黑、身着黄袍的青年人。他们十分欣喜地走在这春风吹拂的校园里,指指这里,指指那里,仿佛对他们所处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和新鲜的喜悦。由于他们与众不同的打扮,所到之处,不时会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他们是哪国人?为什么如此打扮呢?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先后两次到国际交流学院对他们进行了采访。采访的当天下午,他们刚好有课,于是记者来到了他们上课的教室。当时,他们正在上口语课,教室的黑板上写着汉语拼音声母与韵母的一些拼写规则和日常的汉语交际短语“对不起”“谢谢”“不客气”等。这些留学生很认真地跟着老师朗读,仔细地听着老师给他们用英语进行的解释,然后和老师进行着一些简单的口语问答。他们的样子非常的专注和认真。当翻译老师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后,他们非常友好地向我们说:“你好!”我们也用汉语向他们打了招呼。

来到中国,来到延安

课后,记者同这些留学生进行了交流。得知他们来自南亚孟加拉国的第二大城市——吉大港。他们中最小的苏曼·巴路亚,是1992年出生的,最大的比克拉姆·萨拉门,是1977年出生的。他们都信仰佛教,都在三岁左右进入寺院。由于他们那里没有好的大学来学习汉语,于是便由寺院委派,通过法国一个组织的资助,途经昆明、北京,最终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们将进行一个学期的汉语学习。第一次来到延安,他们觉得延安非常美。问及他们原因时,他们说,这里的一切都有别于他们的故乡,一切都非常的引人,处处都流淌着一种新鲜美。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非常的友善、可亲。

困难终能克服

初到异国,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会怎样去适应,这是每一个留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也不例外。语言不通,沟通存在困难。衣食住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地处南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度保持在20至30度左右。而现在的延安,天气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寒冷的。翻译老师说,他们来的第一天,恰是春分过后不久的日子,北方的黄土高原依然寒冷,所以,当他们光着膀子、赤着脚丫走在春寒料峭的北方大地时,难免会冻得瑟瑟发抖。见他们一个个寒冷的模样,翻译便派外语学院的一位学生带领他们去买了衣服。说起饮食,他们说延安食物的烹调方法跟他们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吉大港是一个港口城市,长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便以鱼类等海产品和米饭为食。来到了这里,他们还是有些不适应,刚开始的时候,只吃面包,现在已经学会用饭卡去学生餐厅就餐了;他们会去餐厅打米饭、土豆、鱼、鸡肉、鸡蛋、菜花、白菜、面条等等。尤塔曼纳达·萨拉门告诉记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学会了用筷子用餐。(在孟加拉国,人们是用右手来抓取食物的。)说到住宿,这些留学生对目前的住宿条件表示满意。巴布鲁·萨拉门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住在留学生公寓里,每两人一间宿舍。宿舍里都装有电视机,在闲暇时,我们会收看国际频道,收看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新闻。”

当然,作为学生,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学习。这些留学生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用的是双语,由于他们的英语不是很标准,再加上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词语的转换和理解上还是有些问题。现在他们已经逐步适应了。当我拿着课程表,指着国际交流学院为他们开设的基础汉语、口语、听力等课程,问哪门课程最难时,他们都说基础汉语最难。巴布鲁·萨拉门告诉记者:“汉语听说相对比较简单,最难的是写汉字。有些复杂的汉字非常的难写、难记,这需要一定的基础。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书写阿拉伯数字的1、2、3、4、5……”,边说还边用手比划。他们中的其他人也在摄像机镜头前自豪地说着最近学习的成果:“你好吗”“我很好”“不客气”“对不起”……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留学生入校以来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表示了赞赏。尤塔曼纳达·萨拉门对记者说:“我们的老师对我们非常的耐心,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她们都会用英语翻译给我们,有时有的汉语词汇的意思我们不懂,她们会一直翻译到我们明白为止。”其他人也告诉记者,延大的老师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自己也在努力的适应,相信这些不适应很快会就会过去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最大的愿望

当问及除了学习,还有什么爱好和向往时,这些留学生告诉记者,来中国他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学习。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他的想法。每天,除了学习外,他们还会做祈祷,早晚各祈祷一次。学习之余,他们还会集体去校园里散步。比克拉姆·萨拉门对记者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早日学好汉语,以便去中国的寺庙进行访问。我们想知道中国寺庙里的僧侣是如何祈祷的,我们想亲自体验和感受一下中国的佛教文化,并希望把自己的佛教文化传递给他们。”

我们喜爱延安

采访完之后,他们很兴奋,我们便一起到校园里散步。散步时,尤塔曼纳达·萨拉门动情地说:“我喜爱延安。我喜欢在延安大学求学。这里的人都很热心、很友善。在这里我有家的感觉。”其他人也告诉我们,他们喜欢这里,喜欢延大校园里的建筑、树、花,最喜欢的就是窑洞广场。记者告诉他们,这里的窑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连体窑洞建筑群。在广场上,比克拉姆·萨拉门指着孔子的铜像询问:“Who is he?”记者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是中国所有老师的老师。”快走到附中时,我们遇见了一位美国外教,苏曼·巴路亚指着那位女士,用汉语激动地说:“美国人。”就这样,我们漫步在校园里,这些留学生尝试着用汉语表达着他们所见到的每一件事物,我们也在一旁给他们说明和纠正着一些词语的发音。

年轻的中国朋友

 我们在校园里热切地交流着,他们一边积极地跑动,一边说着汉语,引得不少学生驻足观看。走着走着,他们向着迎面过来的两位男生热情地打起了招呼:“你们好!最近好吗?”俨然一副相交日久的模样。随后,记者了解到,这两位同学是来自延大附中的余万昊和薛坤奇。余万昊告诉记者:“我们常去这些留学生的宿舍,他们常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孟加拉国的风土人情和关于孟加拉国佛教的事情,这些留学生希望外界来了解他们,渴望冲破语言上的障碍,能和我们进行友好的交流。”这些留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与附中这两位同学认识已将近一个月了。他们也常常聊一些中国的风俗人情,相互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尤杰奥·巴路亚对记者说:“和刚来时比,现在我们开朗了很多,在校园里,碰到很多同学老师,我们也会主动向他们打招呼,跟他们交谈。现在我们在这里已经有了新朋友,我们相信以后还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四月的春风轻拂着,校园里的桃花在灿烂地绽放,树木也都从一冬的寒意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绿色的生命正在涌动。他们,这些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经历了求学中的不适应,现在已自然地融入了这里,他们正快乐地生活、求学。愿他们在延安大学,这所既有光荣历史又有时代特色的大家庭里学有所获,生活愉快。

 

 

上一条:我校被批准为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下一条:【今日快讯】我校举行201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