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曙光 核稿:葛彬
在延安精神滋养的革命圣地,延安大学延安医学院党委紧扣学校“3331”部署与延安精神强党建“三一工程”目标,以“红医先锋”行动为引领,构建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延安精神、红医精神与白求恩精神,借“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平台打造“党建+专业+服务”育人模式。借“悬思、苦索、顿悟”三重境界,推动从“思想启蒙”到“党性淬炼”再到“知行合一”,让红色基因在“立—守—得”的淬炼中次第开花、见行见效,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红色特色的党建育人之路。
一、第一境界“立”——“望尽天涯路”:点燃信仰火种,紧扣人民立场
“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这是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回答的“灵魂三问”。学院党委认为,第一境界的核心在于“立志”,引导学员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独上高楼”,望清医学事业的“天涯路”——其终极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
在延安大学延安医学院,信仰的种子并非播撒于课堂,而是植根于杨家岭的窑洞、枣园的灯光、梁家河的田垄。正如学院微信推送《研途时光:百名医研的成长札记》中一位学员所写:“站在梁家河的窑洞前,我才真切体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共产党人最深厚的底色。这为我追求的政治信仰找到了坚实的土壤。”入党积极分子范延鹏在听完路生梅医生事迹报告后感慨道:56年前,路生梅医生只身携一只小皮箱来到佳县,却将整个人生融入“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她以行动告诉青年学子:选择医学不是填报志愿,而是签署一份终身契约。“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信仰。”为强化思想引领,学院党委推出“马霄同志先进事迹”微党课,他一生扎根陕北,为基层医疗事业鞠躬尽瘁。他的故事与路生梅医生的坚守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了医学生“立信仰、定坐标”的精神高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成为激励学子坚定初心的生动教材。
作为“三一工程”中“建强一支先锋队伍”的基础环节,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累计举办67期,覆盖学生6000余人,结业率达95%,其中90%以上提交了高质量的思想汇报,政治素养显著提升。第一境界的教育,成功地为学员们标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天涯路”。
二、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不悔”:淬炼党性修养,锻造先锋力量
“发展对象不是‘准党员’,而是‘预备战士’。”医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党课培训上如是强调。第二境界的关键在于“坚守”,要求学员在为理想奋斗的道路上,即使“衣带渐宽”亦“终不悔”,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淬炼中,完成从认识到忠诚的升华。
学院党委实施“红医先锋”发展对象培养计划,构建“理论淬炼+实践锻炼+考核评价”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这一培养体系正是响应了“三一工程”中解决党建与业务融合“难点”的要求。理论淬炼方面,依托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开设《延安精神与红医文化》《红色卫生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研途时光》的一位学员在札记中反思:“过去觉得政治理论离临床很远,现在才懂,没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技术再精湛,也可能迷失方向。”实践锻炼方面,组织发展对象深入延安市宝塔区、延川县等地开展“健康乡村行”义诊服务。2024级研究生发展对象杜雷雷在参与“乡村健康课堂”后,在札记中写道:“只有走进黄土高原,俯下身聆听老乡的疾苦,才能真正理解‘人民医生’四个字的分量。”考核评价方面,建立“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服务表现”三维评价体系。发展对象医学研究生王一松在学习了路生梅医生的事迹后深有感触:“路大夫口对口为窒息婴儿吸痰、沿黄河峭壁出诊的故事,让我们第一次真切感到‘医者仁心’不是形容词,而是动作。”
2025年,学院共确定发展对象75人,其中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均超5小时,发表相关学术理论文章20余篇。临床22-3班发展对象冯禧轩同学主持的《智绘解剖·云链临床——医学生解剖学成长壁垒破局者》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中斩获银奖。实现继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后又一次获得全国银奖!第二境界的教育,让学员们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中,将对党的朴素情感淬炼为坚不可摧的党性修养。
三、第三境界“得”——“灯火阑珊处”:勇担时代使命,争做人民好医生
“党员身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这是延安大学延安医学院每一位学生党员的共识。第三境界的“获得”,是在千百度的追寻与实践后,“蓦然回首”发现人生的最高价值——“那人”正是一直坚守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红医先锋”专项行动中,学院党委实施“党员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红色导师+临床导师+科研导师”三导协同机制。2025级硕士生党员许馨月,在导师指导下牵头组建“红医科研先锋队”,聚焦陕北地区宫颈癌肿瘤早筛难题,开发辅助筛查系统。她分享道:“当系统在基层筛查出第一例早期病变时,我顿悟了‘蓦然回首’的喜悦——所有的科研艰辛,在那一刻都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实在价值。”学生党员朱欣玉在听完路生梅医生报告后深情分享:“路生梅医生常说‘佳县人需要我,我就留下来’。她把个人前途与黄土高原的母婴死亡率绑在一起,用一生兑现‘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誓言和“小我”融进“大我”的生命自觉。
“我们不仅要会看病,更要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白求恩医疗服务队”的坚定口号。“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延安各地的社区、乡村,开展健康普查、义诊咨询、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累计开展义诊活动1200余场,服务师生群众3万余人次,成为“三一工程”中的“亮点”品牌。在延川县官庄镇村,白求恩医疗服务队联合研究生党员组成“红医先锋队”,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真正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正是第三境界“得”的生动体现。
学生党员不仅在学术科研上追求卓越,更在社会服务中践行初心,涌现出一批“红医先锋”。在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内一位中年女性突然出现头晕、四肢麻木无力、站立不稳等症状,情况十分危急。我校2020级神经内科专硕研究生张洁听到广播台的紧急求助后,自告奋勇地前往帮助施救,展现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延安精神特质。第三境界的教育,引领他们实现了从“优秀医学生”到“人民好医生”的关键蜕变。
从“望尽天涯路”的信仰确立,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坚守,再到“灯火阑珊处”的初心绽放,延安大学延安医学院“红医先锋”专项行动用“悬思、苦索、顿悟”三重境界,系统性地照亮了一条新时代医学生党员“立心、守志、得道”的成长之路。这条路,根植于延安精神的深厚土壤,传承着红医血脉的赤诚基因,融合了白求恩精神的国际情怀。它贯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正式党员”全链条,将深邃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可评价的育人实践。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学校“3331”部署和“三一工程”建设目标,把延安精神作为党员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红医先锋”行动作为党建工作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以“一年一亮点、一年一难点、一年一新点”为导向,将“红医先锋”品牌建设作为“亮点”,把党员全链条培养机制创新作为“难点”,把“党建+专业+服务”模式探索作为“新点”。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和“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延安医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延安精神强党建为引领,将持续深化“红医先锋”专项行动,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完善“红医先锋”党员教育模式,为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新时代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