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延安大学:“小红帆”扬起育人新风帆

分享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梁艳

在革命圣地延安,一面别样的“小红帆”旗帜,指引着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它不仅是学院特色党建的闪亮品牌,更是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学院党委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构建起“红色铸魂、专业赋能、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育人新路。

一、扎根红色沃土,筑牢信仰根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时不迷失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延安红色圣地的独特优势,于2021年启动实施“小红帆”特色党建项目,打造“访、译、唱、演、讲”五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让红色教育从“理论灌输”变为“沉浸式体验”,让延安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与行动。

“访”是触摸历史的第一步,也是红色基因植入的起点。学院将思想政治的课堂延伸至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新生开展“红色研学第一课”,让学生在旧址实景中受到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译”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桥梁,也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场。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红色文本翻译工程”,让学生在攻克语言难点的同时,深入理解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核。师生共同编译了《长征故事摘译》《永远的圣地》等多语种故事集。

“唱”是抒发红色情怀的方式,让红色旋律跨越语言界限。学院组建 “小红帆”合唱团,将《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经典红色歌曲翻译成多语种,改编成适合合唱的版本,在校园文化节、社区文艺汇演中传唱。

“演”是内化红色文化的抓手。学院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红色历史故事,先后排演了《道德楷模徐特立》《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张思德》《永远的克阿》等节目。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学生得到延安精神浸润,受到延安精神启迪,在自我体验中收获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成长。

“讲”是传播红色信仰的途径,让学生从革命文化的“学习者”变为“传播者”。学院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定期举办“红色故事外语讲述大赛”,鼓励学生用所学外语阐释延安精神、讲述中国革命故事。

二、党建业务双融,凝聚育人合力

如何打破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让党建工作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学院党委以“小红帆”项目为纽带,通过创新组织模式,给出了有力回答。

(一)师生党建共同体:让教学相长落地生根

学院推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形成“师生党建共同体”,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2021年以来,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合策划并开展了“传递中国声音:双语讲党课”“二十大精神我来说”“教育强国,外语何为”等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同台,用外语阐释党的理论,讲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强国的憧憬。同时,“师生党建共同体”开展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每位教工党员对接3-5名学生,从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到思想成长提供全方位指导。

(二)特色党小组:让关键领域有先锋引领

学院打破传统架构,成立了“科研创新”“教学示范”和“红色文化”三个特色党小组,让党员干部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岗位上冲锋在前,真正实现了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的良性循环。

“红色文化党小组”是学院红色育人的“核心智库”,主要负责红色文化史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四年来,党小组及其成员深入延安革命纪念馆,走访老红军及其后代,累计整理史料50余册(件),内容涵盖“延安时期的外语教育”“国际友人在延安”“校史里的思政素材”等。

“教学示范党小组”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教学(学科)竞赛等。四年来,教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1名,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项,荣获校级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5项;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陕西赛区决赛”金奖1项,铜奖2项。

“科研创新党小组”主要围绕外语学科前沿领域,组织党员教师牵头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四年来,党小组以学院“克阿讲堂”为平台,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推动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延安精神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多语种策略研究”等课题,直接服务于学院育人实践。

三、深耕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是主阵地。外语课不能只教ABC,更要育精气神。立足教育改革、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要求,学院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结合起来,以课程思政“小切口”,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

(一)重视顶层设计。学院修订完善了《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重点举措和评价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编写了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形成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英语》《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等一批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二)加强资源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把红色校史纳入思政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校史在立德树人中的“源头活水”作用。整理形成红色校史课程思政素材库2册。在此基础上,精心打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获评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优秀案例25个。

(三)拓宽实践场域。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先后与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红星园国际文化交流园区等地签订合作协议,搭建红色资源育人平台,坚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悟革命文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四、勇担社会使命 服务老区发展

延安大学“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指引着“小红帆”驶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学院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基础教育、传播红色文化、助力地方经济中展现高校责任与担当。

(一)赋能基础教育:让中小学教师强起来。2022年以来,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学院先后在吴起、吴堡、府谷等县区开展了以提升中小学校英语教师教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送教上门”活动,培训中小学教师600多人次。同时,成立“小红帆支教队”,组织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赴杨家岭希望小学、宜川中学开展“结对送课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为赋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二)传播红色文化:让中国声音响起来。作为革命圣地的高校,传播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学院的使命。2022年以来,学院联合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高校和机构,成立“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基地”“埃德加·斯诺传播中心”“红色文化大规模多语种多模态语料库”等学术共同体,先后承办“对话延安・讲述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活动,对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与延安故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红帆远航结硕果:以实绩书写育人答卷

四年耕耘,“小红帆” 项目结出累累硕果,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 “引擎”,也为学生成长注入“红色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40 余项;17人荣获国家奖学金,5人获评“陕西省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其中20%的学生考取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

四年来,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3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3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8篇。《中国精准脱贫100例》获评陕西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23》由施普林格出版发行,《革命文物 红色故事》在美国东西方出版社出版,并上架亚马逊国际图书平台。

学院党委获评“陕西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成为全省高校党建示范单位。“崇德”教工党支部获评第五批省级样板支部。《中国教育报》两次专题报道学院的红色育人实践,称其“实现了党建与育人的相融相促”,先后有10余所高校的外语学院前来交流学习。

如今,“小红帆”已不再是单纯的党建品牌,而是一种融红色基因、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育人生态。它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育人征程上不断前行;它更如一艘航船,载着外语学子的理想与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上,砥砺前行、扬帆远航。


下一条:红色基因铸初心,三重境界育红医——延安医学院以“三一工程”引领“红医先锋”党员教育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