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3.09来源:外语学院张纪鸽,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二十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坚守初心,满怀热情,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教书育人的诗篇。严谨治学,平易待人在张老师眼里,做一名好老师,不仅仅是把教书育人当作一份工作来做,而是要一丝不苟地、用心去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二十余年,她认真上好每一门课,带好每一届学生。每上一门课,她都从了解学生的状态、需求着手,结合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05
2023.09本期推出“陕西省2023年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雷忻教授。在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展现最美笑容 ----延安大学雷忻同志“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材料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年,但雷忻依然清晰地记得2021年7月1日那个神圣而令人激动的上午。那天,她作为全国61名模范教师代表之一,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在党旗飘扬的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05
2023.09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延安大学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团队成功入选。本期推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团队。立足红色圣土,守护精神家园 ----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团队先进事迹延安大学是由毛泽东同志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团队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布权教授积极倡导组建的,...
17
2023.07本期推出“陕西省2023年教书育人楷模”,延安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教学名师”王璐教授。在平凡的医学教学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延安大学王璐同志“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材料王璐有许多闪耀着光环的身份: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陕西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ISW教学培训导师、国家级一流专业临床医学建设主持人、教育部第二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持人、...
04
2023.07来源:物电学院任新成,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延安市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北地区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电磁散射与逆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
20
2023.04来源:教育部日前,教育部公开曝光第十二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7起典型案例涉事教师均已受到严肃处理,反映出各地各校在深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始终保持严的标准,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今年,教育部将联合有关部门重点督促落实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的《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
07
2023.04来源:物电学院曹新亮,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院教学督导。主要从事综合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技术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GNSS信号处理与应用。二十多年来,他扎根陕北,热忱于教育事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勇挑重担,踏实勤奋,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求知学生的感情和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8
2023.03来源:外语学院李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陕西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作委员、陕西省副组长,《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延安市社科专家,延安市翻译协会副会长,延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从1993年7月毕业后留校在外国语学院任教开始算起,李艳老师已经在延安大学工作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李艳老师扎根陕北,...
06
2022.09来源:外国语学院屈彩娥,无党派人士,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理事,延安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曾承担学院教研室主任、科研秘书和副院长等行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研究、延安时期英美来华国际友人研究、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等。课中进行Jigsaw合作学习模式互动活动从教二十三年来,屈彩娥老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扎根陕北,投身外语教育事业,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以优良...
06
2022.09本期推出陕西省“教育世家学习对象”,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杨彦玲教授。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位老师当初选择教师职业时,或许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教育情怀。随着时间推移,坚守这份初心、这份情怀则显得愈发珍贵。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在很小的时候,记得母亲在煤油灯下除了缝缝补补就是伏案备课批改作业。70年代初,经济条件、物资基础,还是人才储备方面,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领域,马家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