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男(1904),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1926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1938年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又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把抗战领导权送给国民党,使革命又遭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去苏联就医,直到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病死。
王任重 男(1917—1992年),景县人。1917年1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冬,在景县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建国前的16年,王任重主要是在冀南地区从事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建国后,曾主持陕西省的工作,先任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兼陕北建设委员会主任。1979年被调到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和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主管农业。1980年,他又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思华 男(1904--1978),中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原名慎明,河北乐亭人。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经济系肄业。1926年到法国里昂大学、后又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93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并参加左翼教联、反帝大同盟。与侯外庐合译《资本论》第一卷。1937年到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北公学教员。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经济研究社社长、辽西行署秘书长兼民政厅长、黑龙江省政府秘书长。建国后任东北人民政府统计局局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等职。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大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教程》、《王思华统计论文选》等。
王子宜 1908年出生在陕北保安县。他和刘志丹同志在上小学时是同学。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先后被任命为陕甘省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的内务部部长、裁判部部长和经济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子宜又先后任县长、专员、延安行政学院院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高等法院院长、边区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厅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部长兼人事部部长和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中央内务部任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温济泽 1914年出生于江苏淮阴。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等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和广播中发表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论述,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等著作。曾是延安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学员。
乌兰夫 男(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1943年起负责中共西北中央局统战部的蒙古族工作。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内蒙古地区。同年8月任蒙绥政府主席、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他是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是第四、第五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六届全国人大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还曾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12月8日病逝于北京。
吴亮平 (1908-1986),又名吴黎平。浙江省奉化县人。早年在上海大厦大学学习。1925年由党派遣赴苏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1929年回国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历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长,苏区中央政府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副部长、部长,苏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7年曾任陕北公学兼职教员。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华东局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财委组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委。
吴玉章,原名永珊,号树人。1878年生。四川荣县人。190 3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应孙中山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工作。191 5年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四运动前组织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3年在成都建立中国青年共产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2 8年到1937年被派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曾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并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华北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第七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66年1 2月12日在北京病逝。
武 衡 男,1914年3月18日生,地质学家。江苏徐州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国家科学技术部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衡于1942年秋被调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地质系任教。50年代主持筹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区各研究所,领导开展东北地区的科研工作,为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贡献。1955年后,参与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参与领导组织了三次全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以及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建立中国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科技情报事业和专利制度做了大量开拓工作。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冼星海 (1905-1945),人民音乐家 ,原籍广东番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