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 原籍福建晋江,1919生于香港。1936年,李焕之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肖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艺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四十余年来,李焕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台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汩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李季 男(1922—1980), 中国诗人,河南唐河人。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冬到陕甘宁边区工作,并开始创作。1945年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创作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产生很大影响。1948年任延安《群众日报》副刊编辑。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主席,1962年起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75年后任复刊后的《诗刊》、《人民文学》主编。长期深入玉门油矿生活,创作了《生活之歌》、《玉门诗抄》、《石油诗》、《石油大哥》等诗集。长篇叙事诗《杨高传》(三部曲),反映了从土地革命到建国后石油工业建设的广阔生活画面。诗作富有革命激情和地方色彩,形式上追求民族化、大众化。还著有长诗《菊花石》及短诗选集《难忘的春天》等。
李鹏 男,汉族,1 9 2 8年1 0 月生,四川成都人,1 9 4 5 年1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9 4 1 年3 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毕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1 9 4 1年至1 9 4 6年在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中学学习。1 9 4 8 年至1 9 5 5 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学习,中国留苏学生总会主席。1 9 5 5 年至1966年任丰满发电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东北电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阜新发电厂厂长。1 9 6 6 年至1 9 7 9 年任北京供电局党委代理书记、革委会主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 9 7 9 年至1 9 8 3 年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华北电业管理局党组书记,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 9 8 3 年至1 9 8 7 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 9 8 7 年至1 9 9 8 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代总理、总理,1 9 8 8年至1 9 9 0 年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 9 9 8 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李强 男(1905.9.26—1996.9.26),无线电专家。江苏常熟人。1923年就读于上海东华大学土木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教授。1928年受中共中央委托,担负研究无线电收发报机的任务。1929年春,研制成功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党中央 用此机器开始向各城市、各苏区通报。1931年在苏联邮电人民委员会研究院工作,主要 研究电器远距离通讯。曾研制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运用物理学分析,研究过各种无线 电发射天线,演算出发射菱形天线的计算公式,对其它天线,如超低水平天线、德律风 天线等也研究了计算公式。1938年初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局长,联防军军工局局长。1947年负责解放区的电讯工作,领导制造了大功率发射机和 定向天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部分省市的广播电台,领导创建 了大功率的广播机和中波广播天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维汉 男(1896.6.2-1984.8),又名罗迈,湖南长沙人。1917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毕业后,留校任初级部主任。1918年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1927年4月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务委员,在“八·七”会议上同瞿秋白、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临时中央局。中共“六大”后任中央巡视员。1929年春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到苏联学习。1933年回国后在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组织部长。到陕北后,历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党校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 建国后,历任中央统战部长,政务院秘书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秘书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是中共四届中央委员,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中央委员。
李之钦 男,1907年10月生,陕西延长县人,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起,在陕西省延长县苏维埃政府、陕甘工委、陕甘省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工作,先后任教育科长、教育部长、民政部长。1946年起,在延安大学工作,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党总支书记。1951年7月起,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和教育局工作,任宣传部教育处处长兼西北教育局局长。1954年10月调中共中央西北地区工作部任文教处处长。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任教育处处长。1958年10月调甘肃工作,任原甘肃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82年12月当选为第四届甘肃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4月调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北师范大学)工作,任学院名誉院长,后任西北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力群 原名郝力群,山西灵石人。 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3年开始学习木刻;同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40年初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美术系教员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5年到晋绥边区文联工作,主编《晋绥人民画报》 。1949年7月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后到太原工作,任山西省文联主任、《山西画报》主编 。1952年调北京,先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画记处书记《美术》月刊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 。擅长版画 。套色木刻《太行山风景》、《春夜》、《瓜叶菊》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力群木刻庥》、《力群版画选集》、《力群美术论文集》、《木刻讲座》等 。
林伯渠 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任延安行政学院院长。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林迪生 男(1903~1997),浙江三门县人,教育家。1923年考入上海大厦大学攻读教育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林迪生赴陕北,先后任中央苏维埃西北办事处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鲁迅师范学校校长,延安大学中学部主任,教务科长兼高中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林迪生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1953年任兰州大学校长。1997年2月23日,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教委正部级离休干部林迪生,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
刘炽 原名刘德荫,西安市人。1936年参加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第三期音乐系,师从伟大的音乐家洗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毕业后进入音乐研究室当研究生兼助教。解放战争时期,刘炽到东北,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学校、星海合唱团,任校长、团长、指挥,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他作品歌剧有《白毛女》、《阿诗玛》等;电影音乐《陕北牧歌》、《上甘岭》、《祖国的花朵》、《英雄儿女》等,《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各种全国奖。《我的祖国》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