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白(1905-1990) ,临海城关人。1926年初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上海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于10月到临海,与陈赓平等建立了中共临海县特别支部,任书记。翌年,任台州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后赴苏联劳动大学学习。回国后被捕,在狱中7年。出狱后任中共中央浙江省共委宣传部长。1943年11月至1944年6月任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后转战南北,曾任新四军一师宣传部长、苏浙军区宣传部长、华东军大政治部副主任等,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后,任国防科委副秘书长、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等。星功勋等。
陈强1918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1938年4月,陈强受组织派遣,到延安鲁艺学习。毕业后,在第二战区做了统战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1942年,他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一直在艰苦环境中演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他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1947,陈强主演了解放区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不久,又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一位朴实的老工人—老侯头。接着,他相继拍摄了《白衣战士》、《白毛女》、《保卫胜利果实》、《结婚》、《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试航》、《画中人》、《船厂追踪》、《红领中的故事》、《探亲记》、《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以及《海霞》、《大河奔流》、《瞧这一家子》等二十余部影片。
陈云 男,1905年生,江苏青浦人,原名廖陈云。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曾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1975、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7月-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常委。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成仿吾 男(1897.7.16-1984.5.17),湖南新化人。原名成灏,字仿吾。1910年留学日本。1919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开始发表新诗,次年发表短篇小说《流浪人的新年》。1921年回国,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及《洪水》等文学刊物,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1925年赴广东大学任教兼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并发表重要论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引起了后期创造社与鲁迅的争论。1928年赴欧洲,在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又去柏林,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回国。1937年在延安任陕北公学校长,与徐冰合译了《共产党宣言》,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校长。
丁 玲 女(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澧县。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她的处女作《梦柯》,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1948年,她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名作,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1951年,曾荣获苏联斯大林文学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她曾是延安大学鲁艺教员。
丁雪松 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第一位女大使。汉族,四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1年担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的秘书。同年与朝鲜革命者、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结婚。1945年随郑回朝鲜工作。 1950年回国,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组组长、秘书长。1971年后,任对外友协秘书长、副会长。1979年至1984年先后任中国驻荷兰、丹麦王国特命权大使。现任中国延安女子大学校友会会长。
丁毅 当代剧作家。原名顾康。1921年生,山东济南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后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解放后曾任总政文工团歌剧团团长、总政文工团副团长。主要作品有《白毛女》(与贺敬之合作执笔)、《董存瑞》(与丁洪等人合作)、《打击侵略者》(与宋之的、魏巍合作)、《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与田川合作)等。
董必武 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清末秀才。一九一一年投身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在湖北军政府任职。两次东渡日本功读法律。同时追随孙中山参加反袁、护法斗争。一九二零年创办武汉中学,从事革命宣传组织工作,与陈潭秋等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曾在陕北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重庆局、南京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九四八年作任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起,先后当选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
董纯才 1905年生于湖北省大冶县。先后就读于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和光华大学教育系。1931年开始科普创作。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到达延安,曾在延安大学教育学院任教。1949年后一直做教育领导工作,曾长期担任国家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董纯才一生从事教育和科普创作与研究,直至1990年5月22日,以85岁高龄去世时止,一直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是中国革命根据地最早从事科普创作的中国人。
冯文彬 男(1911 — 1997),诸暨湄池湖西村人。1929年11月,参加红军,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文书。1932年冬,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4月,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冯文彬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曾负责泽东青干校筹建工作,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冯文彬历任青年团中央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